一、学校基本情况
远安一高诞生于1942年,原名为“远安县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远安县第一中学”,同年设高中部。1991年4月,更名为“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目前,学校共有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96名,在岗教职工172名,其中专任教师152名。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教师102人,占67.5%,平均年龄32岁。从职称结构上看,中学高级教师55名,占36.2%;中学一级教师36名,占23.7%。从学历上看,学历(本科)达标率98.6%,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或结业28名,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1名,青年后备骨干教师21名。学校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25523平方米,绿化总面积8000平方米。从1998年到现在,学校共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功能分明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已基本形成。2001年学校被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命名为“宜昌市示范学校”, 2003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宜昌市名牌学校”称号。
二、创建过程及评价
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我校在荣获“宜昌市名牌学校”之后,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明确提出把我校建设成一所“规范化、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省级示范学校作为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学校的这一工作目标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同,2005年10月我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郝传宝为组长的“县一高创建省级示范高中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我校创建的工作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刘学甫先后三次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听取汇报,专题办公,并先后拔款200万元,用于一高创建省级示范学校工作。今年,县委召开常委专题会,研究解决问题,并再次追加200万用于创建。2007年1月,县委、县政府把我校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大事,写进了县政府工作报告,县委、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多次深入学校指导创建工作,为一高的创建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
广泛宣传,形成共识。2005年,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督导评估文件和学校创建工作方案,通过反复宣讲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的目的、意义,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凝聚力量,促进学校工作,推动事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引导社会和家长关心和支持学校工作,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全体教职工形成了共识,创建热情高涨。学校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争取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创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深刻反思,积极整改。我们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学习《湖北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分析我校的办学历史,学习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反思我们的差距,寻找我们发展的方向。我们对照《湖北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等级标准》,逐项分析学校的各项工作,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一是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按部颁计划开设课程,加强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心理咨询、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教学,严格控制学生的周学习总时数,保证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开发了《嫘祖文化》、《远安土特产》、《综合技能》、《远安花鼓戏》等校本教材。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控制新生班额,规范资料的使用,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加强学校的科学民主管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重新修订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激励性考评,注重合格加特长的评价。三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教师要思想上与时俱进,理念上以人为本,方法上改革创新,手段上现代先进,言行上为人师表,开展系统的全员培训。四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确立了让学生“行为求美、人性向善、特长发展、精神充实、心灵和谐”的德育目标,以“行动研究”为载体,促进了“四有生本课堂”的建构。五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克难奋进,通过向上争取、自己筹措,投资近2000万元,优化了办学环境,提升了硬件水平。
客观分析,分类评价。在全面整改,认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分以下四个层次进行了自评:12名学校管理干部、151名教职工、268名学生及部分家长与社会人士。对学校的创建工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我们认为: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达到了“省级示范学校”的评估标准。自评指标到达度:A1办学宗旨与办学效果95.5分,权重28.6分;A2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98.34分,权重24.6分;A3办学条件98.8分,权重14.8分;A4教育教学工作96.2分,权重28.8分。合计96.8分。
三、主要做法及成绩
(一)内化办学理念 彰显办学特色
我校始终坚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促进全员整体素质提高,明确提出了“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办学理念。
高中教育要建立新型的人才观,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全员发展的平台,我们开展全校性的大讨论,认真分析县情和校情,明确提出了我校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摆脱单一应试教育的束缚,以正确而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在原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把“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这里提出的“每个人”就是为了保证教育最大的公平、公正。尊重与发展的对象为所有校园人,其外延包括学生家长。不仅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同样也要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由此形成一种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而其内涵就是承认个性差异,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由单一复归多元。承认差异、培养个性、发挥特长,促进全体师生健康有效地发展。要搭建多种平台,让每个人能收获到人格的提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相应素质的发展。“尊重每个人”是基础、是前提,而“发展每个人”是过程、是目标。
(1)突出德育的地位 为学生的发展导航
我校在“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确立了让学生“行为求美、人性向善、特长发展、精神充实、心灵和谐”的德育目标,并着手进行了整体探讨。
为学生的行为求美引路。学校以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从小事、细节入手,在全校掀起争做行为合格或优秀一高人的活动。通过《远安一高学生手册》明确规定学生在校生活应做到“五讲”(同学交往讲文明、宿舍卫生讲整洁、言行举止讲礼貌、爱护环境讲责任、节水惜粮讲自觉),从而让每个学生明白各个环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如何去做,让规范入“耳”。充分发挥校学生会和校团委的作用,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由学生自我设计、自主管理、自我评价、自主发展;结合自身行为开展“塑造一高人形象、为追求卓越打磨习惯、成败在于细节”等各种主题班会,开展“学生本色”大讨论,在学生中掀起了“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的学生本色实践活动,从而让规范入“脑”。通过校园电视台和展板推介周周星,倡导学生举止文明、诚信守纪,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让规范入“行”。 在学生中开展了文明礼仪宣传用语征集活动,共评选出优秀用语100多条。实施全员管理、全程育人,变问题处置式为预警发现式,校园里学生违纪问题大幅度降低。现在,我校学生的规范意识正在加强,行为求美正在有序形成。
为学生的人性向善奠基。我们在反思中寻找着“撑起地球的支点”,适时提出了“欣赏每个人、善待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就该理念展开了大讨论,在争论、碰撞、思辩中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班级工作中变管人为育人,变简单的训斥说教为期待和欣赏,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建设力量;充分利用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被尊重、认同和接纳的心理,放下师长的架子,把真诚的微笑展示给学生,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头,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第二,实行了班级民主化管理,改变传统的教师命令、学生执行的班级建设形式,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参与班规的制定和纪律的维护,变约束性的纪律为促进发展的建设性纪律,班级成为多个个体决定班级运作与目标的共同体。第三,为净化校园语言环境,鼓励发展性评价,我校提出了“教师文明用语”示例20条和“教师忌语”示例10条,要求教师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校园形成。
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搭台。面对差异的学生和同一标准的高考,学校能为学生做点什么?让每个学生在校三年有所收获、有所增值?学校经过讨论和思考后,确定了“把学生的差异当作资源”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各种管理制度的修改和制定中来,努力在学校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并着力提升我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每年一度的“鸣凤”科技体育艺术节,设置了电子技术、网页制作、科技创新、英语书法、书法绘画、教室寝室文化建设、摄影、田径竞赛、文学创作等九大块,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全员参与,涌现了许多有质量的作品和有创意的设计。成立了科技创新社团,配备了专职辅导教师,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校学生获国家专利现己达12项,其中陈磊同学获两项国家专利。成立环保社团,在学生中普及环保知识,提升了环保和节约意识,同时开展校园树种普查活动,建立远安一高校园植物志,并给树木挂牌。成立了动漫兴趣小组,在动漫设计培训中,同学的创意能力、动漫制作能力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学校以科技体育艺术节和各种社团为载体,搭建多元化的平台,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体验成功,从而实现特长发展,享受教育的增值。
为学生的精神充实着色。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着力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学校成立了青鸟读书会,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每周开设一节自主阅读课,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加强阅读指导,倡导师生走进经典,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与书香为伴,并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为培养更多的读书人作出努力;每年举办假期读书及征文比赛。成立了“雏凤文学社”,每学期出版一期《雏凤》校内刊物,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邀请“成功人士、名人大家”为学生举办“人生导航”系列讲座,让学生在校三年至少听12场报告,通过讲座让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大师的思想,用名人的智慧激励学生,以专家前辈的人格影响学生。成立“爱心社”,设置募捐箱,倡导师生每月一捐,在学生的心田植下美丽的种子,让学生懂得去关爱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每年一届的教室寝室文化评比大赛,提升了全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人文品位。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而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
(2)重视心理健康 为学生的心灵和谐护航
首先是建立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机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超过了他们的生理年龄的范畴,为缓解学生的压力,学校定期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到我校授课、咨询,并创办了“阳光驿站”心理咨询室,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建立了拥有接待室、发泄室、放松室、个体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测试室和档案室等设施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发展指导,实施个体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建立了家长培训机制,为处于“雨季”的同学撑起一把伞。心理咨询室针对各年级,各班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团体讲座,针对学优生、学困生、行为偏差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系列辅导。同时,办好每月一期的“阳光驿站”专刊;开通校园电话心理咨询热线,开设心理咨询信箱,通过“心灵在线”网站,加强信息的沟通。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家教讲座和每月一期的“家教简报”,向家长传达优秀的家教信息,营造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的氛围。我校心理咨询室自2006年9月开设至今,已为170多人进行了个别辅导,开展了40多次不同类型的团体辅导,出家教简报和心理辅导报各5期。
其次是实施“人生导航”工程。我们为360多名特殊群体的学生(学困生、问题学生、贫困生、单亲子女、留守子女、孤儿等)建立了“联系卡”和档案,聘请了50名社会知名人士和部分在校老师担任特殊群体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解决其思想、心理等方面问题,帮助其健全人格,和谐发展。同时通过新年茶话会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让特殊群体学生体验到来自学校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我们还建立了贫困生救助体系,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种资助款项。仅2007年秋季开学,我校就筹措了11万多元,共资助了136名学生。
(3)搭建发展平台 为青年教师成长引路
近四年,我校引进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51名,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校教师平均年龄32岁,为了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拨出专用资金,组织专门力量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校本培训促提高。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加强业务指导(听课、评课、交流谈心),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读两本理论书、完成两本习题集。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认真写好教学后记,记载教学的得与失、讲课中的灵感与反思,学校定期检查并将结果公布。二是教学科研促发展。学校把青年教师培养纳入了教改科研范畴,成立了《以课例为载体,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课题组,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认真撰写一篇课例分析并汇集成册,目前该课题已经于2006年12月通过宜昌市教科所的验收结题。三是提供平台促成长。近几年,我们分期组织青年教师到武汉水果湖高中、夷陵中学、当阳一中等学校跟班听课学习,每期学习一个星期,回校后写出反思总结的书面材料,并讲“汇报课”,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锻炼平台。近几年学校在骨干教师培训、与兄弟学校交流等各项活动中都给予青年教师适度的倾斜,促使其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在全县举办的第一、二届青年教师五项全能比赛中,我校的青年教师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在省、市级的各类教学比赛中也取得了佳绩:论文获奖136人次、优质课竞赛获奖30人次、辅导学生获奖的教师有28人次。教师在各类教学杂志上发表的教研论文200多篇。学生参赛获奖档次明显提高,英语国家级奖12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一等奖。由于重视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我校教师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打造“生本课堂”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我们提出的“有德育渗透,有多维互动,有分层教学,有提高感悟”的“生本课堂”新形态极大地推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做法是:学习为先,导航“生本课堂”。各教研组在每周半天的集中业务学习时间内,组织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校近几年已组织编印教育理论读物8本。其次,实践为基,践行“生本课堂”。 学校每学年进行 “五课并举”活动(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研组长的研究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达标课、教研组内的公开课),每次活动后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为教师搭建践行生本课堂的平台,力促生本课堂的建构。第三是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建立“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对“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是否精神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实行动态的、综合性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及提高发展度。认可学生才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元性,不以分数高低论成败,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进步。
(5)改善文化环境 为人才成长营造氛围
由于我校校园空间的局限,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设计时,我们以打造“雅致校园”为目标,确立了“灰、橙、白”的校园建筑基本色调,修建了课余读书园地,设立了提示牌、路名牌、文化宣传牌、文化墙。并形成了“励志”的教室文化,“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学会吃饭、学会生存”的食堂文化,“格物致知、探索求真”的实验室文化,“快乐运动”的运动文化,“超越自我、幸福生活”的办公室文化等主题鲜明的功能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以精神文化为导向来凝心聚力,以制度文化为抓手来保驾护航,以物质文化为载体来彰显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让师生积极参与,使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认可,共同享用的校园文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让学校精神引领师生成长。我们把学校精神的内核制成文化牌,竖于校门口——“我自信,我们都是一高人;我努力,我与一高同成长;我成材,我与一高同辉煌”。它体现了学校对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期望。同时我们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开通校园广播,定期出版“远安一高”报和《雏凤》文学杂志,开通心灵在线,不断渗透精神文化。二是让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发展。建立健全了“一切为了发展”、“让个性与规范结伴而行”、“一高的明天,我的责任”、“为人生奠基”、“我的天空”五册管理规章制度,它涵盖了学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开展多种活动,让制度变成师生的自觉行为。三是通过物质文化,形象地展现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绿化、亮化,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让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家园,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办学效率
(1)抓管理制度的改革 实现科学治校
1997年8月和2003年7月,我校先后进行了“四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和学校人员聘用及内部体制改革。
科学管理促效率。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即,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和校务会保证协调,职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监督管理的管理体制。由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并决策办学方向,学校发展,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党总支、学校行政及工青妇管理人员联系会,负责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群团组织建设等。每年的职代会及不定期的教师委员会负责讨论审议学校的发展计划,学校的工作报告,教职工评价方案,学校分配方案,对学校领导的监督评价办法等。
在行政管理上,学校逐步改革了传统的、多层次、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三级组织架构,校级属于第一管理层级,强调创造、革新、谋划和决策功能;各中层职能处室处于第二管理层级,强调协调、督查、服务功能;各年级管理处于第三管理层级,强调执行、落实、反馈功能。扁平化管理打破了条块封闭,简化了工作程序,收到了提速增效的作用。
目标管理促落实。我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深化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对教师实行目标管理:注重激发教师,而不是约束;注重依靠教师,而不是管理。把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作为明确的目标贯穿于我们的工作中。学校不下升学指标,但对教师下发展指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其全面发展,不编重点班,不排名次,保证学生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让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学校将全校42个岗位的职责打印汇编,实行全员岗位职责和目标管理。
民主管理促发展。我校提出“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民主管理理念,坚持以“三会”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制约这一民主化的管理举措,其具体作法是——学校工会、职代会、教师委员会这三个机构,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校的行政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后勤工作进行审议,对校内预决算和财务收支工作进行审核,对学校班子成员的工作进行评议,以此促进学校决策更符合实际,更有科学性。坚持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全校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公布学校的工作计划、先进典型、教职工考核结果和职务晋升情况,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2)抓德育工作的定位 实现德育目标
我们将学校的德育定位于“欣赏、善待和发展每个人”,确立了让学生“行为求美,人性向善,特长发展,精神充实,心灵和谐”的德育目标。
一是建立立体的德育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我校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建立了五条德育渠道:学校行政;年级四人管理小组;班主任队伍;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学生干部自主管理。同时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队伍整体水平,开展了“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以阅读为先导,学习先进的德育理论,争当学生精神的关怀者;以每月一次的德育研讨为阵地,交流经验,分享智慧,共同成长。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和人格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行家教讲座。印发《远安一高家教课堂》,推介家教经验。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建立了五个校外德育基地和两个社会实践基地,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德育合力。三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每年组织新生远足,组织团员青年到光荣院参加活动,参加社会募捐等爱心救助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县城净化、美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抓教学行为的规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落实部颁计划,规范办学行为。我们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开齐了教育部规定的高中学科。并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了校本课程,成立了体育艺术兴趣小组。按“面向学习者”的要求科学编制课程表,每天给学生20分钟“学生日记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整理,每周安排一课时的自主阅读时间来进行扩展性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周每个班级均开设了两课时的“班团活动”,并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每周两课时的“专题电影课”,在高二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用动人的事迹感动他们。
建章立制,严格规范教学行为。我校制定了《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和过程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检查、抽查、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来督促教师规范行为,学校每周随机抽查12次,一周一公布,月月统计兑现。分年级,每学期组织了2-3次班级教师教学规范的问卷调查。对存在的问题逐条分析,加以整改。
搭建多元平台,促使学生特长发展。一是开设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并成立了动漫制作、信息整合、电子技术、美术创作和音乐欣赏等兴趣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三年来,在县学生科技活动中,我校包揽了所有无线电竞赛团体第一名和个人一等奖;获得第五届宜昌市青少年科技活动无线电竞赛团体第三名,湖北省第八届青少年无线电竞赛两项个人一等奖、一项个人二等奖、一项个人三等奖;湖北省第九届青少年无线电竞赛两项个人一等奖、三项个人二等奖、一项个人三等奖,团体总分第二名;多名学生发明创造获国家专利;2007年美术生高考上线率为93%;音乐上线率达95%。同时,我校教师杜庆联在长期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编写的声像校本教材《综合技能》,已经被省科技协会推荐使用。二是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现实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学校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教室等场所,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实施两年来,已涉猎各门学科的90多个研究课题。三是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现有“鸣凤地质公园”等五个德育基地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两个劳动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推进发展性评价,实施多元化人才教育观。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了学生发展性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的多主体评价。二是正视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三是善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对待学生。通过举办鸣凤科技体育艺术节和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个性才华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正是因为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创设了民主开放的环境,我校毕业生中涌现了李先锋、纪晓一、周庆华、于华荣、沈玉萍等一批优秀的出国留学生,杨云、高阳、冯举耀等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
(三)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育人水平
(1)以“两高一强”为目标 打造管理队伍
在班子队伍建设中,我们以“人格素养高,业务水平好,创新意识强”为目的,提出以崇高的人格和良好的形象感染教职工,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超前的思维引导工作。我校现任班子由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三位副校长、工会主席六位干部组成,全部具有中学高级职称,从任教学科看,涉及五个学科,搭配合理,其中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三人,平均年龄43岁。
领导班子能积极带头学习政策理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将自己的思想统一到“教育为人民服务,教师为学生着想”的宗旨上来,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带头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有四人参加了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有一人参加了赴英国的考察学习。
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务实创优,工作中积极带头。校长彭精华是湖北省人事厅、教育厅表彰的“优秀教师”,副书记王友年是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工会表彰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副校长曹德宏是教育部表彰的先进教师、省骨干教师,副校长宋仕军是远安县“十大杰出青年”, 副校长张敏同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会主席张华是市劳模。
领导班子注重人格修养,自觉接受民主评议和监督,勤政廉政,能经受各种考验,班子成员中无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生。
(2)以提高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打造教师队伍
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我们始终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的教育观点,以提高职业幸福感为目标,长抓不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近几年,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师德教育月活动,每次一个主题:2005年“保持先进,为人师表”,2006年“学习郑琦,敬业爱生”,2007年“以德立教,为人师表”。每次师德教育月活动,学校都拿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宣传材料,营造氛围,并在反思剖析的基础上,推介身边的典型。我校推出的张华、张金莲老师成为县师德报告团成员。为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师德档案,每学年通过自评、互评和校评,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议,我们还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家长学校和学生会进行评教活动,推动教师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活动,我校的师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仅以资助学生为例,今年,我校教师为家庭困难学生捐助3万余元,校班子成员每人结对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建立充满活力的教师发展制度。我们实施了“1358”教师专业成长工程(一年实现角色转变、三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业务骨干、八年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制定了《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和过程管理细则》、《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远安一高校本选修课教师职责》、《远安一高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县、市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远安一高校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及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及师徒结对管理办法》、《远安一高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使教师立体化发展。
彰显人文关怀的多元教师评价机制。我们始终坚持“师本”教师评价制度,营造教师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酝酿,学校出台了《远安一高教师业务考核方案》。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过程性、激励性”的评价理念,考核方案采用“合格加特长”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估,旨在督促教师爱岗敬业,好学厉行,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激励教师发挥特长,与时俱进,争当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方案分四部分:师德、工作负荷、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合格部分采用减分的办法确定分数,特长部分采用加分的办法。考评结果(总分)由所得的合格分和特长分构成。为了增强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走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之路,在考核方案中专列了教师的教研工作这一项,并且在《单项效益奖励办法》中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及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制定了奖励办法。
依托课题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多形式、有序、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近几年来,学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省教育厅、宜昌市教研中心的有关课题研究。2006年5月完成了国家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育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的结题工作并获课题优秀实验学校荣誉称号,6月完成了中央电教馆的课题《CAI在我校的应用与推广》的结题工作,12月结题了《以课例为载体,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以生为本,建构互动的课堂教学形态》两个原创市级课题。完成了国家级教科研课题《整体建构学校和谐教育体系的研究》的立项和申报工作,开展了“教法、教学、心理、情境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发展”的研究和讨论。
学校坚持每学年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教研组长研讨课、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倡导个性教育教学,形成教育教学特色,促使优秀教师向名师的转变。将教师的公开课制成视频在学校网站上播出,力求使每一位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收获、有心得。学校设立“教育论坛”,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仅过去的一学年,就有10位教师进行了专题的学术报告。同时邀请“名人、大家”到我校讲学,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中科院的罗江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蒋正荣、北师大博士生彭永新、华师大附中的心理咨询师尹邓安等到校宣讲科学的教育教研理念,努力打造学习型学校和书香飘溢的校园。
(四)优化育人环境 改善办学条件
科学规划布局,分步推进三区建设。在1999年以前,我校仅有一栋20间教室的教学楼,一栋实验楼,一栋简易的学生宿舍。为适应新形势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分三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科学规划,先后投资1100万元,建起了男女生公寓、餐饮中心和教学楼。目前,学校校舍总面积25523平方米,教室总面积3108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7729平方米,可容纳1500多名学生住宿,食堂面积2664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8500平方米。
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装备状况。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学校筹资210余万元,装备和改造了三间微机室,一间电视节目演播室和一间网络维护和信息管理室,校园信息点接口300多个。为了扩大师生的阅读量,投资10余万元,装备了300多平方米的师生阅览室,各类报刊杂志达160余种。学校投资40余万元,添置图书近5万册,使学校图书总量达到66108册,生均25册。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学校投资160多万元对原科技楼进行了改扩建。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投资80多万元,对原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的实验装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学校投资近30万元装备了三间美术画室,一间音乐欣赏教室,五间练琴室,一间科技活动室。目前,学校有各类标准实验室共9间。理化生实验室面积生均达到1.8平方米,各室仪器按照国家一类配备标准配置,各功能室的面积及座位满足教学需要。
立足学校实际,优化生活学习环境。2005年,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6个标准的室外篮球场。今年5月,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300万元,兴建了400米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及器材齐全。
为给师生生活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先后投资50多万元,绿化、美化、亮化了校园。学校主干道硬化宽敞,绿化带错落有致。优美的ManBeTx移动版
为师生提供了清爽的室外活动场所,有效缓解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疲劳,促进了师生的身心健康。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通过自评,我们感到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尚有许多矛盾,需要去解决;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去弥补。一是要进一步内化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高中教育的要求。二是要通过积极引进,向内挖潜,搭建发展平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育人水平,打造名师队伍,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三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增收创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艰难的发展历程,努力的探索过程,可喜的育人成绩,让我们在看到美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更感到继续前进的艰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以这次省级示范学校的评估为契机,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各位专家的精到指点,我们一定能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建设人才,真正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上一篇:传承文化精髓 营造书香校园[ 10-10 ]
下一篇:远安一高学校简介[ 11-2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7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翔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