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人:卢晓玲 审核人:张芳 编写时间:2013.11.12
班级: 组别: 姓名: 等级:
【学习目标】:
能记住: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重点)
能说出: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重点)
会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原理内容分析我们国家正在做的大事,自觉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难点)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认真阅读课本P31~P34,勾画出主要知识,注意课文标题及框体结构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堂上小组讨论、突破。
【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P31--34页的内容,完成《世纪金榜》本框题的【新知初探】,熟读并识记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中的知识进行整理。
【知识链接】猴子磨刀
一只猴子捡到一把刀,但这把刀很钝,连一棵小树也砍不断。
它跑去请教吹柴的人:“告诉我,您的刀为什么那样锋利?”
“我把它放在石头上磨过了。”
“磨过就行了吗?”
“磨过就行。”
猴子高兴地跑回去,拿了刀子就在石头上使劲地磨起来,一直把刀口磨得差不多和刀背一样厚。等它再拿去砍树时,不用说,就更加砍不动了。
“唉!我已经学习了别人的经验,还是毫无办法,如果不是经验本身不可靠,就是这把刀子有问题!”猴子下了这样的结论。
这篇寓言包含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基础的哲学道理。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主观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总是从属的、派生的、第二性的,总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
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大小,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如果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性,就从根本上离开了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同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一样,磨刀也是有规律的,也是一门学问。这就要尊重和掌握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而用力地磨刀才能使刀口薄而锋利。愚蠢机时可笑的猴子,完全颠倒了刀口薄厚和锋利的关系,主观地认为刀口愈厚锋利,从而违背了科学和规律。所以,虽然使劲地磨了,拿它砍树就更加吃力。
【情景探究1】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太阳东升西落 四季更替 苹果落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万有引力 价值规律 交通规则
【问题链条1】:请说出上述列举哪些是哲学上讲的规律?请从中归纳出规律的含义。
【情景探究2】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拔苗助长”与人工降雨
材料一:《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材料二:为确保奥运会开幕式顺利举行,在奥运体育馆外围将会有个“消雨防线”,如果降雨云系就要来了,在它还没有到达防线之前,就会被人工消雨设施进行空中拦截,含有碘化银的炮弹被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纵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这样迫使雨水提前降落。
【问题链条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什么?
【问题链条2】拔苗助长错在哪儿?
【问题链条3】人工降雨为什么能成功?
【知识拓展】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的,条件发生变化,规律所其的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4.规律无好外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5.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内容与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
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规律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小结】:整理本节的知识结构,归纳整理出三大原理内容和方法论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原理
3.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当堂检测】
1.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指的是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③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人类最好不要去改造自然,否则会受到惩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4.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5.胡锦涛主席指出:科技界应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等规律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这说明
A.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只能去研究、不能去创造
B.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规律运动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科学技术能发明和利用规律,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知识反思】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为什么现在仍然还有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存在?
组长点评:
亮点:
1.导学案格式规范,目标、重难点清楚,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指导性操作性强,
2.知识链接浅入深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耳朵同时增加知识含量,补充知识内容
3.问题链条设置体现层次化,体现了两增一减的要求,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引导,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4.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辨别正误,理解重难点内容,消化平时遇到或说到的现象。
5.冥思清单、知识反思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延续,在消化本节内容的同时思考课外知识。
不足:
1.可适当增加分层性教学内容,情景设置可有更多生活化的内容。
2.学习目标可细化。本节课是一个课时编写的2个学案,可单独设置学习目标
3.知识拓展可更简洁些。
上一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五课 第二课时:新时代的劳动者[ 01-04 ]
下一篇:[高三政治]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01-04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