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LS-
编写人:陈平年 审核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编写时间: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能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方法)
【重难点】
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
通过阅读文本、史料、补充材料,联系必修1的相关内容,史论结合,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步入仕途 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第四名及第,其后在扬州、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常州等地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由此王安石进一步认识到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
文学造诣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问题链条】
一、阅读文本
1、阅读教材P46第一子目归纳北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表现
史料链接:
材料1:“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思考:材料1、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阅读教材P46第二子目联系必须1第一单元说出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3、阅读教材P47第二子目说出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有哪些负面影响?(要点化)
史料链接:
材料1: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引自《张载集》
材料2:
思考(1)材料1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
(2)材料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怎样?
4.阅读教材P47第三子目说出庆历新政主要针对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在哪?庆历新政的失败与王安石变法有何关系?
二. 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加深理解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请回答(1)“三冗”指哪“三冗”?
(2)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上疏
材料二 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恩荫的机会有: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
(2)材料三中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
【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 依据材料一,说明范仲淹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课堂小结】
你能归纳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吗?
组长点评
亮点:
1、导学案格式规范,目标、重难点清楚,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指导性操作性强;
2、知识链接着重宏观把握,问题链条与教材结构同步,体现了两增一减的要求,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引导,有创设情境帮助知识理解。
3、冥思清单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延续。
建议:可适当增加分层性教学内容。
上一篇:[高一历史]第三单元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01-04 ]
下一篇:[高三历史]《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01-04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