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二次转型的几点思考
连续在高三作战,思考的都是如何复习有效、如何应对高考,所以对学校提出的导学案二次转型问题思考不多,现在静下来思考,还是有些想法。
1、 为什么要转型?
个人以为原因有四:一是本校校情需要,我校连续7年高考质量高位运行,目前已是举步维艰、负重前行;二是本县县情决定的,宋局上任后,生本高校课堂在远安县中小学已强力全面推行,学生在中小学都已经熟悉高效课堂的套路,没有了新鲜感;三是新学生的需要,现在的高一学生基本都是00后的孩子了,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观念、他们的诉求都不一样了;四是新高考的需要,2018年湖北省将正式推行新高考,学生选科选老师、走班教学等将成为教学新常态,教师将由卖方转向买方,形势惨烈而尴尬。这一切都令我们不得不提前谋划。而作为引导学生自学、彰显生本课题魅力、追求课堂高效的“蓝本”——导学案的转型则是我们提前谋划的重中之重。
2、 转型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从中小学那种低水平的混乱状态甚至厌烦的情绪中转移出来,真正体验生本高效课堂的魅力、认同生本高效课堂的实力;二是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活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驱动力,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使我校的高考业绩再上新台阶。
3、 怎么转型?
我的想法是:
一是在坚持基本的规定动作基础上,增加一些自由动作。
传统导学案的经典元素必须发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知识梳理、情景探究、当堂检测等环节是必须有的,但这些常规的动作还还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所以还有必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或者环节新词,如“补充阅读”可以用“涨姿势”、“脑洞大开”、学生展示环节可以用“我是创客”或者“主要看气质”等,通过融入这些网络新词,让我们的导学案更具有时代感,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口味儿,也让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表见解。
二是要降低导学案的难度,增加导学案设置的问题梯度和学生达成系数。
初中历史只是会考科目,不纳入中考升学计分,所以在初中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头脑里,历史就是一门副科,其地位甚至还不如体育课,所以学生学得咋样我们可想而知,进入高中后,我们别指望他们的基础有多好,甚至互不夸张的说他们的基础是0!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们要尽可能降低难度。我们高一学生虽然都是正取进来的,但知识层次相差还是比较大,单说分班,我们11个班也存在三种班型,1、2班是特A班,3、4、5、6是普A班,7、8、9、10、11是待优班。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每一个情境问题、知识探究的处理都有明确的难度系数的表达和不同的要求。例如:A级,梳理识记基础知识,这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B级,分析阐述基础知识,要求A班全部待优班95%的学生做到;C级,理解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要求A班全部,待优班70%做到。明确难度系数和处理要求,学生就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状和知识要求之间的差距,既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妄自菲薄。同时也能给教师了解学情提供一个明确的尺度。同时,对教师授课的方式也是一个明确的提醒。比如,C级知识点可能就要以教师的讲解、课堂追问、点拨为重点了。
三是减少单体导学案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个数。
生本课堂也好,高效课堂也好,我认为关键是“生”和“效”两字,能够“生效”的导学案和课堂就是优秀的导学案和优质的课堂。一节课45分钟,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最多35分钟,所以能够真正生效的时间也就是这35分钟时间。如果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太多,重点难点太多,试想他们可能达成目标吗?他们可能弄懂弄透重难点问题吗?而一旦目标完成不了,重难点解决不了,试问这节课的有效性又在哪里?所以,我以为一个导学案上面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多不超过3个,重、难点问题都不能超过1个。一节课内学生如果能够能够完成2个教学目标,弄懂1个重点问题,突破1个难点问题,我认为就是高效了!
以上是我个人浅见,简言之就是“两增两减”,即增加自由动作、增加问题梯度和达成系数,减少导学案难度和学习目标数量。
上一篇:备课组工作计划(张芳)[ 05-30 ]
下一篇:(历史组)《国共十年对峙》导学案(翟达金)[ 05-3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