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导学案二次转型的主要措施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与学,都应特别关注四大学科核心素质的培育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方培君老师所带的一位高三学生说:“只要是认真学习过政治学科的同学,其实效是不可忽视的。就我和周围的同学来看,平时思考问题,谈论问题已经逐渐开始使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框架,而这和未学习高中政治前的非自觉、非科学、非系统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缺乏理性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样的体会是出自学生的亲身经历,从这段话当中,我读到了这位同学对政治的深切喜爱以及鲜明的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能培养出对政治课有如此高的评价的学生,至少说明方老师的课是贯彻着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否则学生就只是把学习政治科目当成任务来完成或者当成进大学的一个阶梯而已。因此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要朝着让学生喜爱,培养学生自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而努力。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教与学都围绕导学案开展,所以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就应渗透四大核心素养。要研究“如何在导学案编写中渗透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容量。”就需要我们在情景设置、问题链设计,当堂检测题的选取上注意:把研究教材、考纲和研究学生的需求、思维习惯结合起来,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既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又不能给学生以假大空的感觉,继而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就很重要。另外我们可以尝试鼓励引导学生设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习惯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导学案不能变成政治文件的复制品,不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简单搬运。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对教材、国家政治生活、时政热点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高中政治不同的课本或不同章节所体现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同时又交融。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更多的侧重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市场经济和遵守市场经济相关法律、规则。必修二《政治生活》更侧重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公民、国家机关的权利与义务,正确看待党的性质、地位、宗旨等,并积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等。必修三《文化生活》侧重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我们高二年级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是一个政治特征不那么明显的内容,但我们在导学案情景材料的编写中也特意注重了四大核心素养的贯彻。比如:在《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导学案中,我们设置的情景“乐活族的幸福提案”——“乐活是一种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接受这种理念的乐活族热爱健康、关心地球,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注重个人成长,出门携带乐活小四件——手绢、饭盒、环保筷与布袋,少用餐巾纸、快餐盒、一次性筷子与塑料袋。”是针对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理念的材料。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中,我们设置了情景“带着‘黄河宁,天下平’这个美好的愿望,中华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为防治黄河水害不懈努力。从2002年开始进行的小浪底‘调水调沙’,让中国治黄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由被动治黄变为主动治黄。2015年,黄河进行第15次调水调沙。13年15次调水调沙,‘地上悬河’的顽症得到了缓解。” 这段材料的选取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产生对中华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认同。
在哲学导学案中我们增设了易混易错类、辨析类的题型,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好的作用,通过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全面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的精神,这也正好契合了核心素养中贯彻理性精神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在导学案中贯彻核心素养的一点点认识,在导学案转型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尤其是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更是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注重落实。
上一篇:政治一轮复习启动(张芳)[ 05-30 ]
下一篇:备课组工作计划(张芳)[ 05-30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