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9月,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刚刚颁布之际,我有幸得到了一次到襄阳五中进行省优质课交流的机会,课题很宽泛,没有具体内容的束缚,只有一个主题:计算思维。
对于没有规定具体内容的课,备课最大的难点不是如何切入课题、如何衔接环节、如何落实主题,而在于正确的选题。可对我而言当时最大的困惑居然是:什么是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纲要中用了170字对计算思维进行了解读,简洁、易懂,可我读了N遍依然似懂非懂,感觉自已就像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拿着一本教学大纲,好像什么都懂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讲。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主题,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从周以真的文章到VONNG的博客,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到中国知网中的毕业论文,这一周我不停的查阅资料,不停地同教研组的王老师进行讨论,只为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计算思维的内涵。遗憾的是一周后我对计算思维的认识依然模糊,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于计算思维的过程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过程呢?于是这一周的查阅和讨论让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确定了教学内容。
当确定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界定问题、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的过程” 为教学内容之后,如何切入这一课题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寻找切入点,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在学校图书馆借阅《数学的秘密》、《趣味游戏》、《数学的故事》等5本书,只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一过程中我尝试用“苍蝇和自行车”、“第二次世界大战美日战略选择”、“高德导航规划线路”、“棋盘上的麦粒”等来做为切入点,但在备课的过程中被我一 一否决。幸运的是书中提到的尼姆游戏,让我想起了15年前曾经玩过的大航海时代中一个取硬币的小游戏:一堆硬币,每次可取1至3枚,谁取最后一枚硬币谁输。简单的规则,有趣的博弈,贯穿始终的案例,却能体现计算思维的整个过程。
本以为经过两周的思考和准备,确定了教学内容、找到了切入点之后,备课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谁曾想接下来的磨课过程确让我痛并幸福着。细节是决定一节课好坏的关键因素,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在三个学校上了14节课,教学设计也改了14次,每天就是上课——反思——讨论——修改,回过头再看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时,发现从标题到重难点再到教学环节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这个过程有多艰难已很不敢用语言来描述,感谢宜昌市教科院的郑晓燕老师帮我理清了教学过程,让我对计算思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谢当阳一中的张波老师,帮我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感谢我们组的王文慧老师和邓晶玲老师,是你们的引领和陪伴,让我的教学设计有了质的突破,多少次凌晨王老师还在网上和我讨论如何有效推进教学过程,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如何细化知识点……,身处这样的团队何其幸运。
襄阳五中赛课,是为了展示更是为交流和提高,参赛的老师们从各个角度来诠释计算思维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情境中,反复亲历思维的过程,从而达到内化目的。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各种风格的优质课:武汉地区占尽天时,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普及有其天然的区域优势,他们在课题的选择上另辟蹊径,利用新技术搭建平台,引领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襄阳四中、五中以其天然的地利优势,可以深入的了解学情,从而将课堂目标设定得极为精准,他们的课是选准一个点然后向下深挖,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我们没有搭建高空平台的天时,也没有精确制导的地利,但我们有人和,团队的协助让我可以从一个点来始,不断的寻找向外延伸的路,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计算思维的过程,领略不断探索的乐趣。
我们组的王文慧老师曾说:“赛课是船、磨课是桨、交流是帆,提升是岸。当我们双手划桨、迎风扬帆,船之所至,沿途皆景” 。记得我上完课后,省教研员王志兵老师问我:“你认为计算机中的建模和数学中的建模有什么不同?”我愣住了,在我的理解中不管是计算机中的建模还有数学中的建模,又或者工程中的建模,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已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但在接下来的听课学习环节,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听完田华老师和向宏涛老师的课后,我突然理解了王老师提的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建模的学科特色,而利用3D软件、编程工具等计算机技术,呈现或解开我们建立的模型,或许就是信息技术学科中建模与数学学科中建模的区别。
2016年12月7日
张韬
上一篇:【信息组】高一年级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01-10 ]
下一篇:多媒辅体助室内蛙泳腿部技能教学的可行性实例分析[ 01-1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