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软件2018|ManBeTx最新动态|ManBeTx移动版

他们已经习武8年了。广厦这边在福特森的带领下紧追不舍,胡金秋挑篮命中后,四节打了不到一半两队分差被缩小到2分。他介绍,北京移动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300万,每个月有2090万活跃用户。另外,iPhoneX接近人民币一万元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大因素。

语文课本中的“数四”

作者:吴秀峰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9日
 

 说“数四”

 

摘要:本文将对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概数词“数四”一词进行考察,主要探究“数四”一词的来源,并且探究其不同用法所表达的不同意义,并讨论其与其他表概数的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概数  数四   用法  异同

 

 “数”字在古代汉语里有多种读音,许慎《说文》:“数,计也。”本义自是点算并确认层量。由这一意义引申为数目,后因数目往往不止一个,而引申为“几、几个”之义,如: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黯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史记•汲郑列传》)不数日,诵诗中所有经殆遍,遂去,不知所在。(宋 苏澈《龙川别志》卷下)古文中所见“数”单独表示“几、几个”这样不确定数目甚多,追溯上古汉语,“数”和“四”都是单音节词,而且他们都是可以表示概数的独立的词,故“数四“就是同义连文的合成词。自然“数四”是概数词毋庸置疑了,这一合成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例证,但在古文中却存在相当多的例证。

汉语大词典(1986—1993)第五册收录了“数四“一词的两个义项:

①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甘露元年三月” 裴松之注引晋干宝《晋纪》:“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l1] 。”

②犹言再三再四。多次。《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阙,每有疑义,辄为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一日或数四引见。” 唐 李邕 《谢敕书及彩绫表》:“生臣存臣,至於数四;宠及问及,弥於再三。” 明 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盖时见公(袁可立子袁枢)墨沈,不觉小巫气索,欲下笔而辄止者数四。”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女生前有手植桃树一株,在家圃中,临卒前数日,自至树抚摩数四,叹曰:‘吾数年心血也。’”

从以上释义看来,数四在具体的语境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是不同的,但其表示不确定的数目的语义基本一致。汉语大词典的第一个义项中,基于这一词在古文中的应用,本文将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为“四”字在古文献中的使用找寻它在佛教以及佛教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依据,分析这一用法出现的原因,讨论它与其他概数词的异同,最后了解此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多重用法。,

 

                           

      “数四”作为概数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张纯传》[l2] :“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李贤注曰:“过三以至于四也”。可见数四表示的数超过了“三次”, “数四”在这里和前文的“数被引荐”相照应,即表示来的次数之多,一日有时来好多次。

“数四”一词作为固定的结构在前朝文献中没有被引用过,主要见于中古的历史文献中,六朝、北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都有“数四“的表示方法,如:《全刘宋文》“自近蒙归,频更顿处,日夜间困或数四。”《三国志》裴松之注“牵出复入,如是数四。”《世说新语》:“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敦煌变文集》:闷心数四,忧苦再三,即便还宫,都无喜色。《太平广记》:摆簸数四,几欲倾沉,然后抵孤岛而风止。其中犹以北宋《太平广记》引用甚多。在表示数目的不确定的意义上,我们在古籍中所见大多数是用“数”表示的,或者“三、再三、九”等表示不确指的概数词,清人汪中就曾写过《释三九》探讨三和九的用法[l3] ,可以表概数的词很多,但用“数四”,而未见“数三”“数五”“数六”这类概数词,一定有其理据可寻,“数四”不是上古就有的固定结构,有这种表达一定是深受某一方面的影响,究竟是受什么的影响呢?从它最早的出处看,应该是后来才发展成的专门表示概数的词语。用“数”加上数词“四”应是因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称数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有大量相关经典问世,与此同时,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之后在华夏广为流传。重要经典《金刚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相继问世,加之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这样佛教必然逐渐影响、渗透到当时以及以后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语言的各个方面,我们来追究一下佛教渊源,从而探究“数四”之来源。中国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南亚的计数制采取的是十进制,而西亚的为七进制,似乎这与“数四”这一说法无关,但我们从佛教经典里面的称数法可以看到众多有“四”字或和能让我们联想到四的情况或者实例,例如:台教中有四阿难。何等为四?一者庆喜阿难,结集藏教。二者贤阿难,结集通教。三者典藏阿难,结集别教。四者海阿难,结集圆教。[1-31-4](还要举三例)。以上是直接用四来表示一个数轮,一个循环,可见“四”这一数字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重要。在《敦煌变文集》中,虚数用法甚为丰富,往往带有修辞色彩,起夸张作用。用“三”、“九”或其乘积来表虚数。例如:

君莫造次,大须三思。14页

年初弱冠即登庸,正马单枪突九重。127页

合掌谁称无量寿,八十一劫罪根消。485页

榜示七日,募得九十万精兵。19页

同时,在佛教经典里我们也能看到与“四”密切相关,甚至是四的乘积的表数形式。例如:

    高八百里。周匝亦八百里。其樹高四千里。周匝二千里。圍五百六十里。根深八百四十里。(CBETA, T01, no. 23, p. 307, c11-13)

    圍五百六十里。下根四被八百四十里。高四千里。其枝四布二千里。(CBETA, T03, no. 152, p. 49, c10-11)

無守護者亦不相侵。時人皆壽八萬四千歲。 (CBETA, T03, no. 152, p. 49, c15-16)

其正法住七千八百四十八萬四千歲。斯法開化多所救濟。當爾之世無有像法。彼佛世尊以三昧力。《大哀經》卷3〈9 宣劫世品〉:(CBETA, T13, no. 398, p. 425, b12-14)

其佛身八萬四千由延,佛師子座六萬八千由延。其菩薩身四萬二千由延,須彌幡國有八百四十萬師子之座。(CBETA, T14, no. 474, p. 527, a21-23)

以上不论是“四千里、二千里”这样的整数,还是“八萬四千歲、七千八百四十八萬四千歲、四萬二千由延、八百四十萬”这种复杂的数字,它们皆是四的倍数,上面的例子中“正法住七千八百四十八萬四千歲”“佛身”的高度, “菩萨”的高度又岂是能计算出年岁,量出高度来的,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表数目不确定的意义,只是用来形容年岁之长,高度之高而已,这样运用,使得整个句子具有更强的修辞色彩。 这种用法在佛教经典里面比比皆是,而追究“数四”最早用法在南朝时期,南朝时佛教盛行的朝代,统治者大兴佛教,广修佛寺,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追究寺庙之数目,实际不止四百八十座,但我们从这个数字便能看出当朝寺庙数量之多之广,邢福义在《广数概论》一文中,把“四”和“八”等表数量之广的一类数词称作“广数”,“四X”、“八X”一类的名词犹言数量之广,而刚好八又是四的倍数,八方即指的是“四方”和“四隅”,而在佛经中有很多“八、四”对举的例子,如:

“其法殿柱有八萬四千。金柱銀櫨。銀柱金櫨。琉璃.水精櫨柱亦然。繞殿周匝。有四欄楯。皆四寶成。又四階陛亦四寶成。其法殿上有八萬四千寶樓。其金樓者銀為戶牖。其銀樓者金為戶牖。”(CBETA, T01, no. 1, p. 23, a9-13)

“見王有八萬四千象。金銀、校飾。絡用寶珠。、齊象王為第一。八萬四千馬。金銀[*]校飾。絡用寶珠。力馬王為第一。八萬四千車。師子革絡。四寶莊嚴。金輪寶為第一。八萬四千珠。神珠寶為第一。八萬四千玉女。玉女寶為第一。八萬四千居士。居士寶為第一。八萬四千剎利。主兵寶為第一。八萬四千城。拘尸婆提城為第一。八萬四千殿。正法殿為第一。八萬四千樓。” (CBETA, T01, no. 1, p. 23, a28-b7)

类似此例在佛经中有(数字统计)例,足以见得二字所用之广了,此外,佛教里面,有地、水、风、火四大自然元素,“四方”“四分”“四依八正”等等都是佛教专用术语。

由于这样的原因,人们渐渐意识到可以用“四“的观念看待宇宙万物,汉语中有大量“四”组合成的词语:四灵、四象、四德、思维、四书、四君子、四艺、四气、四诊等等。

 

                     二

与“数四”一样表示概数的词还有很多,例如“三”“四”“五”“七”“八”“九”。而且,它门在作为概数词使用时,不需借助其他辅助的词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是一种虚指。如:

    三番两次

    师遂见虎狼绕庵,麈鹿纵横四畔。(《祖籍堂》3-100-9)

    进曰:“八方来朝时如何?”云:“不受礼。”(《祖籍堂》8-317-3)

    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祖籍堂》4-161-3)

    九死一生

“数”和“四”的结合,“四”是一个典型的概数词,而“数”便是其辅助词,“数四”就是一个合成数词,它的作用是使得“数四”在不同的语句中具有更强的语法功能。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数四”在中古文献中的不同用法,“数四”有以下的用法:[l4]

第一,“数四”单用,放在句末,常作宾语,补语。例如:

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裴松之《三国志注》)

《诗》、《礼》、《论语》、《孝经》皆数四。(北宋 《湘山野录》)

兼南省之官,秩增数四。(北宋 《太平广记》)

见李服色,叹息[数四],乃借帔观之,则知非人间物。(北宋《太平广记》)

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北宋《梦溪笔谈》)

上面的前三例都是作宾语用的,后面两例作动宾短语中心语的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前面的句子成分,这种用法居多,和其他概数词用法相当。

第二,“数四”放于句首,作状语。例如:

及河阴之役,荣欲僭位,铸金为己像,数四不成,乃止。(宋 《南朝野史》)

数四出征,无有不胜,因此汉王甚爱之。(明 《两晋秘史》)

数四审之,无果。(唐 李维贞 《墓志铭》)

 

上面的“数四”都有表示“多次,屡屡”,表示频率之高,在此时,它是一个副词,位于动词短语中心语之前,可以判定它是作状语的,这样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是普遍的,但在古代汉语中不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把前面谈到的“数四”放在动宾短语中心语后面的称作补语,如果把“数四”提前,变成“数四”叹息、“数四”邀召、作为状语后置的情况也未尝不可。语法形式变换了,其意义没有任何变化。

 

第三,“数四”直接位于“……者”的名词短语之后,作为补语修饰前面的名词短语中心语。

延羲复整花上马,马惊跃不能上者数四。(北宋 《五国故事》)

李视之尤切,饮中而凝睇者数四。(北宋 《太平广记》)

温拜首求哀者数四,而真君终蓄怒不许。(同上)

正见抱而抚怜之,以为常矣,由此汲水归迟者[数四]。

这种用法是“数四”在中古文献中甚多,其他数次也有可以这样用的,但是用在“者”后面便无法表示不确指的数目,例如:

     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

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禽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

登者六十人,缒绝。

孟氏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以为公期筑室於门外

比较“数四”和其他数词的用法,要么数词只能在者之前,要么在者之后,但在后的话同时要加上量词,如果不加量词也仅仅表示确指的数目。第一例中,“二者”仅指“守时”和“共时”。第二例中,“者三”也仅仅指“下禽兽”、“废六关”和“妾织蒲”此谓“三不仁”。后面的两例我们不能推测是否是确指“六十人”“三百人”,但与“数四”比较的话,缺乏独立性,还依靠了量词辅助表示数目。

 

第四,“数四”+量词。首先,是数四”+名量词,作句子宾语、补语的情况。如:

察其擢唇吻,树颊胲,动精神,发意气,语之所至,意之所执,不过[数四]间,不亦尽可知哉。(六朝 《全刘宋文》)   

不过数四间,不亦尽可知哉!(二十五史 《宋书》)[l5]

惟公与勤[数四]年矣。(六朝 《搜身后记》)

有一蛇来,绕之[数四]匝。(北宋 《太平广记》)

另外,还有“数四”+动量词,作句子补语。如:

经岁,无陇闻有乘马人呼楼无陇[数四]声,云:“汝故不还杨明府扇耶?”(北宋《太平广记》)

此时,数词放在量词的前面,作这个名词短语中心语的定语。以上这两种用法在中古用法中为数不多,但却可以反映中古数词用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现代汉语“数词+量词”的固定用法模式奠定了基础。

最后,“数四”和其他概数词一样,也可以与其他数词叠用,表示数目之广之多。如:

如此数四百[l6] ,有备获免。(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数四”的用法丰富多样,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四”充当宾语、状语、补语的情况和特点有了较充分地了解。

 

                       三

“数四”是在中古频繁使用的概数词,之前未曾用过,现代白话文不再有这种用法了。并且,引用“数四”的文献以汉朝和北宋话本《太平广记》居多,南宋《佛语录》中见有“数四”,明清白话小说则逐渐大量使用概数词“数四”。现代白话文中,基本上看不到“数四”的这种用法了,“数四”分化成了“数”和“四”两个意义不同的词,虽然两次分开也可以表示概数意义,但和“数四”的用法意义却不尽相同。说明这一词是中古所特有的。并且,它的意义还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表示数量多,一种表示数量少。区别它们的意义,则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下面举例分析:

语之所至,意之所执,不过[数四]间(六朝《全刘宋文》)

长兄早卒,孤侄[数四],摄鞠稚,吞苦推甘。(六朝 《全刘宋文》)

闷心数四,忧苦再三   。(五代 《敦煌变文选》)

陈反复数四。已而泊舟,过长廊,见壁上题咏甚多,即命笔记词其上。异史氏曰:“世传陈大士在闱中,书艺既成,吟诵数四。(清 《聊斋志异》)

在《全刘宋文》中,根据语境判断,这两例是说数量少,第一例从“不过”推测,“数四”犹言“三四”,即数目少的意思,第二例,说的是长兄过世的早,后面是困苦推甘,表达的意思是孤侄三四个,人丁稀少。第三例“数四”和“再三”对举都是表示“再三”“再四”的意思,是说多次之义。最后一例“反复”一词即可说明”数四“的意思是“多次”。可见上古在运用“数四”这一词的时候,意义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是由于语境的不同造成的。着同样也反映了中古词汇表达意义的多样性。

“数四”和上文中的“再三”在第三例中用法是相同的,可以对举,但我们可以用“数四”,不能用“数三”“数九”这也说明了“数”和“四”的超强凝聚性和稳固性。“数四”这种用法在中古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符合够句的条件,因而被广泛沿用至明清。

 

                  结语

 本文对“数四”这一特殊的概数词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究,首先是从佛教经典探求“四”字的特殊意义,为“数四”在中古文献中的运用找寻佛教渊源,接着对“数四”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了解其作为不同的语法成分时所表达意义的情况。最后对其表达的两个不同的意义进行了语境上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数四”背后体现的文化涵义,“数四”一词用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稳固性的特点,这使得它在中古文献概数词用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囿于知识、资料的掌握能力,本文在语源探究上还有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01]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02]CBETA,电子佛典集成[M].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9.

[03] 张延成,古汉语称数法研究[J].南京: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1(42)

[04] 邢福义,”广数”概论[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3

[05] 梅轶洁,《祖堂集》数词的语法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06] 汪中,释“三九”,《述学》内篇[M].清

[07] 洪玉成,古代汉语中的系数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第二期(119)


 [l1]数从本读,与下义项读shuò不同。是两个词,把这一点说清楚,也有价值。

 [l2]范晔因袭《东观汉记》,《汉记》可做语源。我查过《汉记》,确实有用例。

 [l3]参考此文的分析方法。

 [l4]这种分析应有语用学价值。

 [l5]是相同的语料。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上一篇:阅读[ 12-28 ]

下一篇:也谈2016高考语文试题[ 12-29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