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28)是孔子诞生2559年的纪念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人确有一些感触。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人们所称的“丛林”的世界,在那样一个信奉霸权的时代,孔子的诞生,其意义就非同凡响。人们尊他为至圣先师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他对时代的开创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改革。其“革命性”的意义,是现代一般人很难想象的。他所处的时代人们都信奉丛林法则,崇尚武力,也就是尚武,有了孔子,社会才慢慢步入崇文的时代。这对社会的革命性的意义,不应该只是“进步“一词所能够描写得出。应该理解成是由野蛮步入文明的社会跨越。
他提出的“仁”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观,既给了“人”以尊严,更给了他人,尤其是弱者以生存的空间。在平等的意义上带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生活准则,社会从而步入了某种程度上的文明。
尽管孔子没有能亲自改变那个社会,社会依然存在着那种野蛮,但时隔几十年后,孟子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教训那些国君:“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这种对霸权否定的彻底,对仁政的强力推荐与表达,以及后世对此的认同,可见一般。随着社会的文明进程,孔子对社会的影响就渐渐深入。即使今天否定的人,也无法否定他对历史的积极意义,为统治者所用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已远离了孔子。
再看他的仁,较之于墨子的“兼相爱”我们就更能感受到他“至圣”的品质。墨子的观点近似于现在传世的伊斯兰教义:爱人,但人得爱我,对一个不爱我的人,可能就难以去爱他了。可孔子不是,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了自己的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教育上,称其先师,未尝不是恰如其分。
其一个重要的观点,叫“有教无类”。“无类”的意思是:不管哪类人。这样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开创了一个贫民教育的时代。既然不管什么人,那么贵族贫民、齐鲁秦楚的人都可以享受教育,使得像颜回这样的人有了这受教育的机会,而成为典范。再不是原来只有那些贵族子弟们才能享受到教育。尽管孔子一人,无法教遍天下人,但他的努力至少也如现今的超女比赛,让一部分草根有了原来不属于他们的机会。
他的这一教育主张,基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性都差不多,只是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而使得人的差别太大。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通过“习”尽可能多的把人造就成“君子”,事实无疑证明了孔子的正确。
其因材施教的主张,尽管被各种人做着不同的引用,但这绝对不是他的错。其施教是因人,而非因老师,这点可能没有异议,但他这里,是因人之“材”,而非因人之“才”,一个人能成什么东西,这点在孔子这里很重要,是量材而为,绝非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量才而为。能做凳子的就把他弄成凳子,能做大梁的就塑造成大梁,远强于今日有些人对教育要求的是将泥鳅喂成鳝鱼,有才者很多,许多有才的人对社会的破坏可能更严重,这种人不可造就。麻原章晃手下许多人在化学方面很有才华,可结果大家都知道。
几千年前的智者,看清了许多现代人还不清楚的东西,其伟大当然无法质疑。
还记得夫子的教育也有失手的时候,反映在他的一句话的改变中。先说“听其言,信其行”,因为他认为人本不错,即如孟子之“性善”,但教着教着,发现不对头,句子就变成了今天的“听其言,观其行”。不要只听学生说的,一定要看他怎么做。实事求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