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核心素养 ”?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competency)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
每个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不同,所以每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也不同。那麽,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这样表述:“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这样解读: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并具体解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二)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三)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感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高中阶段面向高考,怎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依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整合如下:
核心 素养 |
素养构成 |
具体要求 |
|
历史思维和感悟的品质 |
发现 问题 |
获取解读信息 |
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
分析 问题 |
调动运用知识 |
学科知识、基本原理、史观、学术观点、迁移能力、知识联系、逻辑思维、知识整合(理解、解释) |
|
描述阐释事物 |
|||
解决 问题 |
论证探讨问题 |
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逻辑思维、整合观点、总结规律。(理解、解释、价值观) |
那么高中阶段怎样具体实施这种素养要求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高考的反馈情况建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好地图册。高考试题中常常使用图片、地图的信息来创设情境,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建议必修一、二配套使用地图,并可对地图做创造的的整合使用。例如阶段特征、地理位置对历史的影响。左图右史。
2、注重阅读。把教材座位第一手阅读材料,教给学生方法,学会读书,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上好预习课,实现先学后教。教师可以适度根据班情采取措施激励学生阅读。
3、必修一、二教学中运用典型史料。史料运用中注重验证型、佐证型材料为主。
4、高一高二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教学(重点在点)学案中必须体现。
5、一轮复心中注重教材整合。整合中避免贪大求全,选择重大历史阶段、历史时间作为契入点。回归到特定条件下去理解、解释历史现象。
6、教材取舍。例如必修三大部分章节是对必修一、二的补充,可以略处理,或者整合必修一、二部分内容。
7、学习过程中随时随机结合社会现实。把热点同学习过程机密结合,不需要在第一轮复习中专门进行大量热点复习,热点学习是一种习惯、意识、能力培养,不是一种内容的需要。
8、注意构建部分教学模型。例如今年高中的人口问题,农业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这样的方法是学生必须具备的。
上一篇:【历史】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陋见(翟达金)[ 09-16 ]
下一篇:【历史】历史组导学案二次转型基本要求(凃天龙)[ 09-16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