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高一地理备课组 杨书华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等,统称为天体。在宇宙空间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也是天体。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
4、太阳系包括太阳、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太阳因质量巨大,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5、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地球的左邻右舍是金星和火星。
6、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星球。其原因是1)外部条件:八大行星和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
2)自身条件:A、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B、地球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地球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C、地球上有液态的水。
7、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等,都与太阳辐射有关。
8、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穿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弱;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如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中的云量少,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如我国西北地区)。
9、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的原因:1)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2)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10、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难以扩散;多阴雨、云雾天气,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
11、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的大规模运动,称为太阳活动。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其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影响气候,如世界降水的变化与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13、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
自转 |
公转 |
围绕中心 |
地轴 |
太阳 |
方向 |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 南极上空:顺时针 |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 南极上空:顺时针 |
周期 |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
速度 |
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方的角速度都相等。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都较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都较慢 |
轨道面 |
赤道平面 |
黄道平面 |
关系 |
黄赤交角-- |
23°26′ |
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水平运动物体偏移 |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无太阳高度的变化 |
14、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东经度数增大的方向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15、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界线叫昏线;由夜进入昼的界线叫晨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平分晨昏线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或12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16、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间叫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17、地方时计算:地方时=已知时间 + 经度差×4分钟÷60(所求时间在已知时间东边用加,西边则用减;经度差:同号相减,异号相加)
18、时区的划分: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从零时区(中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2个时区,东12区和西12区合在一个时区,共同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但日期正好相差一天。东12区是地球上最早迎接新的一天的时区,西12区是最晚迎接新的一天的时区。因此,从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一天;从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要加一天。
19、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所在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间,叫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0、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中央经线的度数为时区数×15°;已知某条经线的度数,判断是否是中央经线,则能被15整除的经线就是中央经线。
21、已知某经线,求该经线所在的时区:经度数÷15 余数大于7.5°,商+1;小于7.5,舍去。
22、区时的计算:区时=已知时间 + 相隔时区数(所求时间在已知时间东边用加,西边则用减;相隔时区数:同号相减,异号相加)
23、国际标准时间为零度经线的时间;北京时间为东8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24、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水平运动物体会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向力越大;赤道上不偏转。
25、昼夜长短的变化:自春分日(3月21日)至秋分日(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全部是极昼。(3月21日——6月22日,北半球极昼范围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6月22日——9月23日,北半球极昼范围又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自秋分日至此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全部是极夜。(9月23日——12月22日,北半球极夜范围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北半球极夜范围又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6、归纳小结: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就变短。
27、昼长计算:1)已知日出和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日出;2)已知日出时间,昼长=(12-日出)×2; 3)已知日落时间,昼长=(日落-12)×2; 4)已知昼弧的度数,昼长=昼弧÷15。
28、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已知昼长,日出时间=12-昼长的一半;日落=12+昼长的一半。
29、同一纬线上,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都相同。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
3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所以有两次最大值。
31、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正午太阳高度)=90°- 纬度差(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差。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日出、日落日影最长,正午最短,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位相反。4)确定楼房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房间距越小,纬度越高,楼房间距越大。5)确定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倾角。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倾角等于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3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纬度:夏至日:直射23°26′N
冬至日:直射23°26′S
春、秋分日:直射赤道 0°
经度: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刚刚出现极昼的纬度互余(如75°N刚刚出现极昼,则直射点的纬度为15°N)。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若北半球某纬度刚刚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为46°,则直射点的纬度为23°N,出现极昼的纬度则为67°N)。极点的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若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为22°,则直射点的纬度为22°N)。注:极点极昼时的太阳高度24小时都相同。
33、日期分界线: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点钟的经线
34、日出、日落方位: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时太阳在东北,日落时太阳在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时太阳在东南,日落时太阳在西南;太阳直射赤道:日出太阳在正东,日落太阳在正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南方;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北方。
35、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0时或24时(子夜时)太阳在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0时或24时(子夜时)太阳在正南,正午太阳在正北。夏至日,若北半球某地子夜的太阳高度为5°,则该地的纬度应为66°34′+5°=71°34′N(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36、北温带国家四季的划分:3、4、5三个月为春季,6、7、8三个月为夏季, 9、10、11三个月为秋季,12、1、2三个月为冬季。
37、五带的划分: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个热量带。其中,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
38、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在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9、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40、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削弱(大气吸收或反射),剩下的一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大地);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使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大气增温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还大地),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与云量多少有关。晴朗的天气,大气的云量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就多;阴天或多云天气,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削弱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就少一些。(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就是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的缘故)。同样,大气逆辐射也与云层厚薄有关,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就是大气逆辐射强的原因;而深秋和早春,霜冻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大气逆辐射弱的原因。
42、小结: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4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4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形成环流。
45、规律总结:在热力环流中:1)高压和低压都是指同一个水平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而言;(一般来说,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只是对近地面而言的)
2)对同一地点而言,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地面与高空的气压正好相反;
3)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流下沉——气压高;
近地面热——气流上升——气压低
4)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5)气压低的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多阴雨天气;气压高的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多晴朗天气。
6)等压线向上凸,表明该地气压比同一海拔高度的气压高;等压线向下弯曲,则说明该地气压比同海拔的气压低。(凸高为高,凸低为低)
46、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气流总是由郊区流向城市。
47、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48、风力大小判断:在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不同的图幅中,如果图幅大小相同,气压差相同,则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如果图幅相同,比例尺相同,则气压差越大的风力就越大。
49、风向: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50、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画图识记)。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西风带—气流从低纬流向高纬—降水多;信风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降水少(如果信风从大陆上吹来是干燥的,从海洋上吹来则是湿润的);极地东风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降水少。
5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5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降温的速度快于海洋,因此,北半球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高低气压中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欧大陆上的高压切断,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欧大陆的低压切断,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5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
54、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风的源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东南季风的源地。 5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比较项目 |
季风环流 |
||
东亚季风 |
南亚季风 |
||
形成原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夏季风 |
风向 |
东南风 |
西南风 |
性质 |
温暖湿润 |
温暖湿润 |
|
源地 |
太平洋 |
印度洋 |
|
冬季风 |
风向 |
西北风 |
东北风 |
性质 |
寒冷干燥 |
温暖干燥 |
|
源地 |
蒙古—西伯利亚 |
蒙古—西伯利亚 |
|
分布地区 |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
南亚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
5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气候类型的判断: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降水类型——确定气候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主要特征 |
形成原因 |
热带雨林气候 |
南北纬10°之间 |
全年高温多雨 |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热带草原气候 |
南北纬10°—20°之间的信风带内 |
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
干季(冬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热带季风气候 |
北纬10°—北纬25°之间的大陆东岸 |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
雨季(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旱季(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 |
热带沙漠气候 |
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西部 |
全年炎热干燥 |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北纬25°——北纬35°之间的大陆东部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
终年温和湿润 |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
温带季风气候 |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部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 |
温带大陆气候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中部 |
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
终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 |
57、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58、几种气候类型的比较
1)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同: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异: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大于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毫米);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变化具有突变性,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变化具有渐变性,
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异:1月平均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大于0℃,温带季风气候小于0℃;年降水量: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毫米以上)比温带季风气候(800毫米以下)多,雨季也长。
59、常见的天气系统: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
60、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分冷气团和暖气团两种。锋面——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的交界面。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锋面与锋线统称。
61、冷锋与暖锋比较
比较项目 |
冷锋 |
暖锋 |
锋面移动方向 |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符号 |
|
|
天气 过境前 |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天气晴朗 |
特征 过境时 |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
连续性降水 |
过境后 |
冷气团代替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暖气团代替冷气团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
降水部位 |
主要在锋后 |
锋前 |
降水范围 |
小(窄) |
大(宽) |
锋面坡度 |
较陡 |
较缓 |
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 |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寒潮 |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雨 |
锋面附近是否 |
有降水,主要取决于锋前的 |
暖气团水汽是否充足 |
6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速度缓慢,或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天气,这种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叫准静止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六、七月间的梅雨、云贵高原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冬半年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6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低压槽、高压脊:等压线闭合,若中心气压高于四周—高气压;若中心气压低于四周—低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
64、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比较
气压状况 |
低 压 |
高 压 |
|
气流状况 |
气旋 |
反气旋 |
|
气流 方向 |
垂直方向 |
中心气流上升 |
中心气流下沉 |
水平方向 |
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向外辐散。 |
|
天气 |
中心 天气 |
多云雨天气 |
多晴朗干燥天气 |
对我国的影响 |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
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
65、全球气候变化: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66、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是森林被毁。——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67、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危害:1)海平面上升,海岸线改变,淹没沿海的低地国家和岛屿;2)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增加;低纬度地区,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产量减少。3)影响整个水循环。
68、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1)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2)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调整工农业生产结构;4)加强国际合作。
69、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水源 |
补给季节 |
补给结果及原因 |
影响因素 |
中国主要分布 |
雨水 |
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夏季为汛期;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季为汛期 |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雨季形成汛期 |
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一致 |
东部季风区的河流 |
季节性积雪融水 |
春季形成汛期 |
冬季地面积雪,春季气温回升开始融化,形成春汛 |
气温高低、积雪深度 |
东北地区的河流(松花江、黑龙江) |
永久性冰雪融水 |
夏季为汛期 |
高山冰雪融水在夏季大量融化,形成夏汛 |
流量的变化与气温高低的变化一致 |
西北地区(塔里木河) |
湖泊水 |
全年 |
对河流径流量起调节作用 |
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对水位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地下水 |
全年 |
河流最稳定可靠的补给水源 |
地下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
云贵高原 |
70、水循环的动力类型及主要环节:动力: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水的三相变化;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71、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陆地上淡水不断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3)调节全球热量平衡;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7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等环节加以影响。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
73、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水存储条件差;
3)河流:(喀斯特地貌,渗漏严重)地表径流量较少; 4)土壤:土层薄,水份难以储存
人为原因:
1)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实行水价调节等。
74、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科学灌溉(有灌有排);2)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出现地下水漏斗区,并引起地面沉降;沿海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变差——合理开采;雨季及时回灌。
75、洋流的分类: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76、洋流的成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会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77、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东寒西暖);2)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南半球40°——60°形成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横贯全球;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在东北季风吹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夏季在西南季风吹动下,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
7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地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将底部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生长繁盛,饵料丰富,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3)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加快速度,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影响航运。
79、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内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能量来源 |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
太阳辐射能 |
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
对地表的影响 |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使地表趋于平坦 |
80、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挤压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垂直运动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81、风化作用:在生物、水、温度等的影响下,地表岩石发生崩解、破裂,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或砂粒,叫风化作用。
82、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的产物进行破坏,叫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峡谷(“V”型谷)、瀑布、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地下河等。流水作用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风力作用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冰川侵蚀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角峰、“U”型谷、冰斗等。
8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河流堆积作用: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处形成三角洲。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
84、岩石的形成及特点:1)岩浆岩: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内部(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地表(喷出岩-玄武岩),冷却凝固形成。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如石灰岩)。3)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的结构、成分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岩石具有片理构造。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板岩。
8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已形成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以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最终都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2)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此类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
读图时,观察从底部侵入的岩浆,形成岩浆岩,分层的为沉积岩,靠近岩浆的为变质岩。
86、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叫褶皱。褶皱分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内力作用)。从新老关系上: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老。读图时,根据底部岩层判断:向上弯曲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8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主要是外力作用侵蚀形成):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88、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层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叫断层。沿断裂面上升的岩体形成断块山地(如我国的华山、泰山、庐山等);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89、地质构造的应用:1)找石油、天然气:在背斜构造。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且石油、天然气密度小,具有流动性,容易向上运动;2)找地下水:在向斜构造。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成天然的凹槽,两翼的地下水向中间汇集,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3)找泉水:在断层构造。断层构造岩石破碎,泉水容易出露;4)修隧道:在背斜构造。背斜构造成天然的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塌方;地下水向两侧流动,也不易储水。5)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因断层结构不稳定,易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90、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3)板块相对运动(消亡边界)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板块相背运动(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
91、红海——处在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新西兰——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冰岛——处在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安第斯山脉——处在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日本、菲律宾——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92、火山: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9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很大。所以,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是铁路。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呈“之”字形,选线应尽量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山区的人口和聚落也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交通选线也是尽可能多连接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94、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
类型 |
溯源侵蚀 |
下蚀 |
侧蚀 |
概念 |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
对河流的影响 |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
使河床加深,向纵深方向发展 |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
2)河流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彼此相互联合,就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在河流中下游,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9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段 |
高原地区段 |
山区段 |
冲积平原段 |
对聚落影响 |
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
沿河发展 |
原因 |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堆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 |
96、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97、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体表现 :1)改变原始的大气成分;2)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了陆地水的水分状况;3)参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98、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99、陆地自然带: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100、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非洲大陆最典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沿着东西方向更替,沿着南北方向延伸。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亚欧大陆、北美大陆显著。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发生变化,自然带呈现垂直变化。
101、影响山地垂直带谱数量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带谱越复杂
2)海拔或相对高度:山地的海拔或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如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
10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从山麓向山顶的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基带的判读: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越多;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的纬度和坡向。纬度低,则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就高;纬度高,分布的海拔就低。同一山体,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比阴坡高。
103、非地带性因素:1)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几乎都是海洋;2)地形、地势: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分布着热带草原带——地势高;南美洲南纬40°以南: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岸为温带荒漠带——地形的阻挡。3)洋流:秘鲁、智利沿岸的热带荒漠延伸到赤道附近——寒流的影响。
104、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沿海分布有热带雨林带的原因:1)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3)地处低纬,气温高。
105、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
106、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气候与自然带:30°N—40°N: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西岸为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40°N—60°N: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07、降水的类型:对流雨——气流强烈上升冷却凝结形成。赤道地区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我国夏季午后也多对流雨。地形雨——湿润气流沿山地上升的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我国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均是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就是多地形雨。锋面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抬升成云致雨。我国大部分降水都属于锋面雨。台风雨——台风中心附近的气流螺旋上升形成的狂风暴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
108、索马里沿岸夏季形成寒流的原因: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表层的海水向东北方向流走,底部的海水上升来补充,所以为寒流。(底部上升流也将底部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饵料丰富,形成渔场。
上一篇:【高一地理 杨浩】文综选择题的命题结构的研究[ 06-22 ]
下一篇:【高一地理 杨书华】突出核心能力形成过程的教学实践[ 06-2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