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活动(预习、讲解、操作、评议、整理、小结)得到实施。
1.预习:它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作实验认真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了解操作步骤,并做好实验操作前的准备;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制简明扼要的预习提纲或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来实施并体现“知识”、“领会”两层内容。
2.讲解:在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对实施的目的、原理、步骤,特别是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应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使学生对实验的“知识”、“领会”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强化,对“操作”内容有初步的理性认识,对技能、技巧有所了解,对“分析”、“综合”和“创新”的要求有所启发。讲解应简明扼要,启发引导;讲的过细过多,将影响学生课内实验的按时完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3.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是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一定要会独立操作,协作操作的实验要互相协调,防止少数同学袖手旁观。提倡学生脱开教材和实验报告册,即不能看一条做一步,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应认真巡视辅导、答疑,及时排除出现的故障等,并对技能较差的同学重点辅导,发现代表性问题,随时提示、纠正。
4.评议:这一环节一般安排在学生实验课的末尾进行。其形式可由教师评讲,也可由学生讨论。其内容可以是纠正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和有关问题的探索,或者对实验原理和方法提出新的见解等。这是对操作过程的补充和提高,有利于深化目标教学中“操作”层次,并对学生达到“分析”、“综合”、“创新”等更高层次要求发挥作用。
5.整理:学生实验后,应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作业,对自己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加工整理。报告中应写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装置和实验步骤,根据待测量和直接测量量间的关系,利用函数式、图象法等教学手段对实验时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来实施教学目标中的“分析”、“综合”、“创新”等层次的要求。
6.小结:教师利用实验课后的授新课前或下次学生实验前,对学生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总结成绩,纠正错误,是教学目标的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
实验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应根据每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也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每个实验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学生指导中心】特质论还是类型论——论我眼中的生本理念[ 05-16 ]
下一篇:一道向量高考题的解法探究[ 06-0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