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过几天的洗脑和思考,将信息技术与学课深度融合也有了较多的认识,反思工作中的培训与实际效果,深感培引训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个思考。
一、目前培训与融合的现状
反思案例一
我校是宜昌市一县级一中,现代教育设备配置相对较好,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的应用也较多,投影仪的使用已经深入课堂,2014年7月淘汰掉投影仪,安装上了电子白板,并进行了电子白板的使用培训,可经过近半年的使用,老师们还将白板当投影仪用着,于是在2014年11月份,又分年级做了一次白板应用技术培训,参加者众,会做者少,应用者更少,现准备做第三期种子培训,每个教研组推三名年轻人参加针对学科的培训,起到带动的作用。起期达到推广的效果。
反思案例二、微课视频已经进行了几次校级培训,制作方法非常简单,使用起来也非常直观,但在课堂上使用者渺渺。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领导和我们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破解这中间的问题,而我们想到的除开继续培训外就是进行作品和课堂使用竞赛。
这样做下去,效果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
二、对存在的问题层面的思考
从心理学和应用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应该存在这样一个过程:“能用-敢用-想用-要用-会用”,“能用”就是通过技术培训使受训者能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做出课例并教学,“敢用”就是老师敢于用信息技术设备上课,“想用”就是通过使用发现了其中的好处而从主观上想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科教学,“要用”就是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课融合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生成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而“会用”就是能熟练的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合点,会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再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培训最多能解决到“想用”的阶段。并且由于”要用"阶段的缺失,也影响着"能用-敢用-想用"阶段的推进,更不用说”会用“了。
如果换一种思想方法,把“要用”阶段前置,其它阶段也就有了内因的支撑。这也就是培训什么和如何培训的问题了。
三、我们需要培训什么?
从这样一个认知过程来看,我们首先需要培训的是“要用”。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教育也不能例外,我们要明解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这个也就是我们的T1内容,通过学习,让老师们明白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变革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这些思想方法上的认知,是实践活动认识的前提,让老师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活动强大的影响力与不可替代的作用。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需求感。有需求的活动的才是主动而积极的活动,就如手机的使用,强烈的使用需求欲望导致了积极的主动的探究行为,使这种信息技术成为人人必备的工具,而且人人通过自学或同伴互助成材。
再看“能用”、“敢用”、“想用”这几个阶段,实际上是一种很浅显的技术行为,通过设备的配置、资源的开发,简单的技术培训和一定的行为积累就可以完成。而“会用”这个阶段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学科理论支持的艰难行为。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需要从学科特色、技术特点、认知规律、审美能力等方面来考量。
所以从技术层面来讲,“能用”、“敢用”、“想用”,我们可以通过最基层的技术培训和软硬件配置来实现,而为什么 “要用”和如何“会用”这两个方面则需要我们做深度的探索。
四、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培训?
下面就“要用”与“会用”这两个层面的培训做一个培训策略上的假想。
T1是一个洗脑式的培训,就是要解决我们为什么”要用“的问题,其目的就是要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具大影响,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产生的变革性的作用,在这种高大上的理论中,如何才能接上地气勒,我以为应该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实例入手,通过视频、案例、比较来冲击人们的神经,将高大上的东西具体化,本土化、生活化、校本化,课程化,让基层教育工作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价值,这样才能让理念成为实践的内驱力。
”会用“的培训是从实实在在的技术应用中提升出应用技术的价值所在,它和T1的培训形式正好相反,我们要从不同技术中找出实现程目标的共性技能点,是一个由低向高提升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共性的技能特点的理解,实现课程目标形成的方法参考,而避免盲目的、不合理的技术应用。而在这种层面的培训中,技术本身并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
我在对李艺教授的提问中,问到在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都不高而又要强行推行时,请您给我们一句话忠告,李教授回答“内容为先,目标为先,然后才是手段”,作为一种理论,这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回答。但同时我想,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还需要一种“能用”、"敢用“、”想用“的先驱者,才能最终形成”会用“的实践者,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离不开一种成熟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