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题一般不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是寄寓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恩格斯语)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没有人物,主题就无法附丽,因此,可以说人物是思想静默的雕塑。因此,探讨主题就必须从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入手,思考人物精神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分析人物性格、遭遇乃至命运透出的社会现实和折射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心理意蕴。这听起来很空洞抽象,像是“贴标签”,其实不妨具体理解为: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揭示了怎样的人性?人物遭遇、命运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尤其是社会根源?反映了主人公或所代表的群体怎样的生存状态或心理?
如《剃刀侠》,如果从“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入手,小说的主题很自然地概括为“歌颂了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一点大多数学生都能概括;“险以远,则至者少”,如果换一个角度,如果从“蕴含的民族心理”这点切入,则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小说的主题很自然地理解为:寄托了民众希望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美好而朴素的愿望。这种朴素的心理由来已久,现实生活中,正义得不到伸张,人们无路可走时,往往幻想借助一种“超人”的力量,要么是这种侠义之士,要么借助鬼神的力量。惟其如此,古代文学作品中层不出穷的浪漫主义结尾(如《孔雀东南飞》),“天道无私,常与善人”的大团圆喜剧,“善恶终有报”的因果报应,蔚为壮观的武侠小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阿Q正传》,可以从“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切入,小说通过阿Q虚妄可耻的精神胜利法,揭露并批判了这种国民劣根性——即国民性格、心理上的痼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如《太阳老人少女》的老人,他眼中的世界的黑暗的,但他的内心世界是炽烈光明的,在准确把握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前提下,从“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入手,小说的主题不难理解。小说中的老人,宛如世界名画《父亲》中的老人,平凡、艰辛、隐忍的一生,如秋叶般静美、肃穆的晚境,坚强、宁静、恬淡、平和的心境,朴素而让人肃然起敬的生命形式,或许这才是生命的常态,才是美的真谛。作者笔下对这种的美的意蕴的感悟,有一种普适性,容易激起共鸣。
上一篇:紧扣学情,设法突破失分“重灾区”[ 04-01 ]
下一篇:【高二数学】分享几种实用的数学解题方法[ 04-0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