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化学原理的复习,训练解题技能
1、关于实验复习策略-----提高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水平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的考查一直是化学试卷的重点内容,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质为主。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型试题,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要求。由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多维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全面评价学生。高三化学实验复习重在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4年高考题十分重视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通过创设陌生的实验情景,考查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水平。如2014年福建理综25题,用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通过(1)焦亚硫酸钠的制取,(2)焦亚硫酸钠的性质,(3)葡萄酒中抗氧化剂残留量的测定等三个部分内容,根据给出的实验装置及有关物质研究的流程图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各装置的作用及尾气处理装置等选择,对实验能力要求较高。
综合实验题解题模式:明确实验目的→根据题给条件,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最佳方案→排除干扰因素(除杂、干燥、防倒吸、防氧化、防水解、防漏气、防污染、防空气进入,先通或后通排尽系统内残留气体)→理{C}{C}{C}{C}{C}{C}{C}{C}{C}由分析透彻,文字表述清晰
复习建议:⑴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它是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⑵掌握仪器的功能与用途、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物质(离子和官能团)检验、鉴别与鉴定、典型物质的合成等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实验探究能力。⑶积极学习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方法,形成化学学科方法和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复习策略-----培养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概念原理题型往往通过数据图表型的简洁直观的信息传递,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2014·北京理综26题,NH3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HNO3和NH4NO3,题目通过NO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能量变化示意图中、电解NO制备NH4NO3其工作原理图等提供给学生研究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在氨气转化为硝酸和硝酸铵的全过程,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建立与影响因素、热量转化与计算、电解原理在NH4NO3生产中的作用。
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题仍是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试题通过设置坐标式图表、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创设陌生的问题情景,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分析、整理、重组、应用的综合能力。
无机综合题解题模式:通读全题→找突破口→纵横推导→回头检查→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名称还是化学式;条件和配平;电子式还是结构示意图)
复习建议:(1)在平时就要养成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重视数据、图表、模型、图像分析方法的总结,学会从数据、图表、模型、图像等隐{C}{C}{C}{C}{C}{C}{C}{C}{C}含的信息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掌握课本中相关曲线图像、装置图、表格数据的基本形式和要点,在复习过程中要及时梳理所学知识,积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有个人特点的有序化知识体系,以便在解题时就能快速检索、准确调用,有效将已有知识与信息重组、整合。
3、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训练应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表中关于元素化合物要求掌握的元素有钠、镁、铝、铁等重要的金属元素和氯、硫、氮、硅等重要的非金属元素。高考中常通过创新设计,融合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工艺流程、环保等,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元素化合物考查突出典型物质的重要性质。如各实验区高考题的选择题部分很少单独以纯元素化合物内容命题,非选择题部分一般化工生产或物质间转化关系为背景,考查典型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如2014四川理综23题以某研究小组利用软锰矿(主要{C}{C}{C}{C}{C}{C}{C}{C}{C}成分为MnO2,另含有少量铁、铝、铜、镍等金属化合物)作脱硫剂,通过如下简化流程既脱除燃煤尾气中的SO2,又制得电池材料MnO2(反应条件已省略)的流程为背景,考查SO2、MnO2、Al、Fe、Cu、等元素的某些物质的主要性质及用途;题目设问(1)脱硫的意义(2)MnCO3能除去溶液中的Al3+和Fe3+的原因分析(3)SO2与MnO2{C}{C}{C}{C}{C}{C}{C}{C}{C}反应生成无水MnSO4的热化方程式书写(4)用惰性电极电解MnSO4溶液制得MnO2电极反应式书写(5)碱性锌锰电池放电时电极反应式书写(6)MnO2的有关计算等。本题中涉及到过程学生不熟悉,所以解题需要题给信息的支持,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对所给信息进行筛选,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探究制备此过程的方法。突出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预测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性----)→分析可以与哪些类物质发生反应→选择具体的试剂→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归纳性质。
复习建议:
(1)重视观念思想方法的提升,学会运用分类和转化观点整体认识元素化合物,构建典型物质的转化关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学会根据物质的典型性质寻找解题突破口。
(2)高考复习时应重视化学观念思想方法的提升,体会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拼弃高三复习将主要精力放在纯化学知识巩固的做法,注意科学方法(如比较、概括、类比、分析、综合等)和解题策略(如问题分解、问题表征、双向推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等)的运用。
二、正确处理好必考和选考内容复习,训练综合解题技能
2016年高考说明,明确了考试范围和内容,考试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3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1个模块的内容。
正确处理好必考与选考内容复习极为重要。其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都是在必修模块“化学2”中《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有机化合物》内容的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但二者在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复习备考中,妥善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把握考试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为例。
1、考试说明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提出了不同要求,
列表比较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要求
|
必考内容 |
选考内容 |
基本概念 |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
|
原子的构成 |
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
元素周期表 |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
|
元素周期律 |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C}{C}{C}{C}{C}{C}{C}{C}{C}系。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
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化学键和分{C}{C}{C}{C}{C}{C}{C}{C}{C}子间作用力的区别。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
分子的立体构型 |
|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
晶体的类型与结构 |
|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
2、明确自己选考模块,搞清楚考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复习
从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教学要求,再看高考题的命题特点。例如:2014年全国I卷---10题,为必考题。题目给出短周期元素X、Y、Z离子的结构特点,考查运用元素周期律推断电子结构、单质的沸点、离子半径、原子序数。2014年全国II卷---37题,给出a、b、c、d原子结构特点,考查第一电离能大小推断、电子轨道示意图、分子成键类型、空间构型、性质{C}{C}{C}{C}{C}{C}{C}{C}{C},晶体结构推断和晶胞中的化学键类型和空间构型推断等。
对比考试说明对必考和选考内容的要求,分析高考题考查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考生要明确自己是选考哪个模块,如果不选《物质结构与性质》,就要介定好自己必考复习内容。以必考知识点为重点,在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可以使学生对“化学2”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上一篇:【高一数学】一题多变辨析理解定义[ 03-22 ]
下一篇:【高三化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复习教学的建议(高晓喜)[ 03-23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