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课时(包括单元和章节)为单位开发,资源过大过长,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教师与学生使用频率最高、需求程度最大的是能直接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资源类型,现在正广泛推行的“微课”就是其中之一。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为3~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 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微课”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的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2. 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3. 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三、“微课”的类型与构成
按照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自主探究型。
一般情况下,一个“微课”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内容,但这些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取舍。
(1)撰写教案。根据选题内容撰写“微教案”
(2)准备教学素材和练习测试。根据选题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和“微习题”。
(3)制作课件。根据选题内容及前期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制作“微课件”。
(4)教学实施与录制(或拍摄)。
(5) 视频后期编辑。将“微视频”导入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后期的编辑与美化。
(6)教学反思。根据选题内容及“微视频”教学后的效果制作“微反思”。
四、“微课”的一般制作方法
1. 摄像工具拍摄
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或白纸展开教学过程,利用便携式录像机(或手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第三步,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2. 录屏软件录制
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录屏大师、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或手写板输入软件等),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利用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五、“微课”的意义
1. 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2.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开发的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通过微课制作与交流,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对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等的迁移和提升。
六、我校进行“微课”制作与教学的优势
我校已经具有了很好的利用“微课”教学的条件,是时侯开展“微课”研究了。
首先,我校的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教室多媒体设备已经充分的安装到位,把“微课”放在电脑中,并开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的反复研究,而不需要教师的全程参与,课堂上通过选择性的“微课”展示,可以成为突破重点和难点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其次,我校新建了录像教室,该功能教室既可以实现高清全程多方位录像,也可以实现小区域的黑板录像、辅导录像、电脑屏幕录像等,一切可以因人、因事定制,加上后期视频处理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微课”。
第三可以利用校园网服务器将制作的微课资源归类整理,充分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
第四我校具有一大批年轻的刚迈出大学校门不久,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青年教师。
我以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我校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人才优势,并辅以一定的制度支持,就一定可以把“微课”这些小小视频做大做强。
上一篇:【学生指导中心】鼠绘红烛[ 06-24 ]
下一篇:【信息组】用课堂规范与过程评价来落实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 06-24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