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写记叙文,高中生不如初中生,初中生不如小学生。这话有一定道理。高中生写作记叙文的数量在减少,水平在降低,高中记叙文教学前景堪忧。一句话,记叙文写作
——想说爱你不容易。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记叙文写作面临的困境。
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文体自身要求高的原因,也有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记叙文阅读多被排除在外,因为相对于蕴藉深刻的散文来说,它不符合高考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避重就轻”也不太把它当回事。甚至有老师谆谆教导:高考作文一定要主题鲜明,入题简捷,思路清晰……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总之一句话,最好别写记叙文。
记叙文的主旨不像论说文那样明朗,结构不像议论文那样一览无余,个中情感思想、情味意趣须自己把握,处理得不好,可能前功尽弃。在考场上,短短的50分钟时间要构思完成一篇好的记叙文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高考阅卷,极短的作文阅卷时间将阅卷老师逼成了疯狂的石头,有几位阅卷教师能够有闲情逸致去品味那含蓄蕴藉的味道呢!记叙文写得直白,会被认为浅薄直露;写的含蓄,往往会被武断地贴上“主题不鲜明”“朦胧晦涩”“若即若离”的标签。因此,那些充满独特感悟和个性体验的记叙文,往往会明珠暗投。在这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为了求稳会选择议论文,而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议论文。
二、重视记叙文写作的必然。
作文分数保住了,学生却不能对写作产生些许的兴趣;许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作文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通常也就是48分左右,就会停滞不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看惯了“新八股” 僵化刻板的模板和直如粪土般的文字,越来越多的高三老师开始意识到,高考作文必须转型,转向写真情实感,写身边事,说平常理。
而且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性情气质不尽相同,搞“一刀切”,让议论文一统天下,显然不是扬长避短的明智之举,况且学生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风格,那些情感丰富细腻的学生,惯用小桥流水之笔,非要写大江东去、海雨天风,非要去思接千载、神驰古今,未免有些勉为其难了。这种重议论,轻记叙的作文教学倾向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倡导多种文体并存,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作文设计,练就属于自己的文体,形成鲜明的风格是必然之举。因而加强记叙文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三、学生记叙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的记叙文是存在一定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恰恰是因为存在突出问题,我们更应该在记叙文写作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学生记叙文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不符合文体要求,写成了“四不像”。
“符合文体要求”是作文基础等级的标准之一。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如果考生选定了写记叙文就要写得像记叙文,不能写成“四不像”。而目前的状况是,不论是平时的习作还是高考,非驴非马而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强化文体意识。要避免多体合一的“杂文”,避免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片断堆砌到一篇文章中。
2.长于概述,短于描写。
很多学生的记叙文一般通篇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只是故事的梗概,没有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没有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没有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真正凸显主题的内容,就那么一点点。
古人云:“字不得删,乃见其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这样的文章,不仅详略处置不当,而且缺乏张力,散乱平淡。譬如要吃白菜,白菜帮剥了一层又一层,散落了一地,还是不见“白菜心”,主题也是“千呼万唤始不出”。要避免这一问题,不妨截取生活的横断面,让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浓缩在在一个小“容器”里。或是直接捕捉细节,或是迅速切换场景,以形成流光溢彩的画面,带给读者视觉上的连续的强烈的冲击。
3.情节平铺直叙,缺少波澜。
学生记叙文往往平铺直叙,还停留在初中的“一事一议”阶段。情节简单明了——没有矛盾,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读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无惊无险,既无引人注目的浪花,也无细浪粼粼。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可是一旦下笔成文,就平铺直叙,拖沓冗长,味同嚼蜡。
那如何激起浪花和兴起波澜呢?主要方法就是用细节来营造亮点。无论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最好以细节取胜。或以小见大,或细致入微,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的意蕴。如果学生囿于生活阅历的贫乏,鲜有离奇曲折的故事,那么就“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可以“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个”,使笔下的人物由单一走向复杂和丰满,还可以横向移植别人的故事,或是“嫁接”别人的故事,稍加演绎,甚至可以虚构和设计。总之,只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即可,让人一读觉得在中学生的阅历和体验之内即可。
4. 贴标签式的话题显现。
学生在写作中,一旦打开话匣子,便一发而不可收,等到发现思路走远了,想要收拢回来又需要一番气力,可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导致回旋的余地已经很小,望着已经写下的大半篇文字,这时怕已是欲哭无泪了,只有强行收束,生硬地贴上话题的标签,以显示我在扣题,以期力挽狂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叙述要有节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详略要得当,和主题无多大关联的一笔宕开,惜墨如金;对于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则不惜泼墨。
我相信,只要在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真情记录下来的文章,一定会在考场上大放异彩。
上一篇:读《学生第二》有感[ 06-04 ]
下一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06-04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