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软件2018|ManBeTx最新动态|ManBeTx移动版

浙江福莱特一线因为窑龄问题被迫冷修,本周玻璃开工率下降1%至84%。一名常在赵公山旅行的网友24日介绍称,东线在几条游览路线中是游人最多的,平时如果体力好,来回只需要6个小时,“最慢8、9个小时也足够了,目前的状况不排除是在山上迷路的可能性。塔米米的家人对此很不满,不仅家里的窗户被以色列士兵弄破了,自己的女儿还被带走。

【历史】校本研究中关于“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涂)

作者:历史教研组 涂天龙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5日
 

 

校本研究促使老师的目光从最初的研究几本教材几套高考题到课标、考纲这些以前颇为忽视的东西。课标更是成为我们落实学校四个原则“低起点、重过程、保兴趣、促发展”的指南,新课教学中基本原则就是依照课标按照三年一贯制的螺旋式上升建构模式来推进教学。虽然课标历来因为表述的过于简洁模糊而备受诟病,然而由于课标的权威性,它仍然是是我们一线教师奉为教学的至高准则。最经学习的一些文章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解,颇受启发,常常觉得和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有共鸣。略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历史必修二》经济分册。有些章节从高考的试题分析来看是高考的冷点。例如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1年江苏、浙江、天津、重庆各考一题、山东单科考两题,全国卷没有。2012年江苏、浙江、天津各考一道四川两道选择题,上海一到材料题。都是第五章第一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内容,第二三两节一题没有涉及。2013年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各一道选择题,除了山东是第一节内容,其他三道都是第三节《大众传媒的变迁》。可以看出:1、这一章内容高考中都是出现在自主命题的省份试题中,全国卷没有。2、现有考题中,试题大多集中在第一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内容,少量涉及第三节《大众传媒的变迁》,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三年高考中没有涉及到。因此这一章内容颇受冷遇,第二节更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第二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2013版)。从字面意思看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交通进步的表现,这是史实层面的要求;二是“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这是历史认识层面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着眼于照搬课标要求,了解进步表现和分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完事。如果愿意也可以把课上的很生动。网上有一个非常精典的案例。就是以《乔家大院》引入,虚拟乔家不同时代到不同地区从事商业活动所需要的交通工具来线索贯穿全文。我们自己也是应用这个经典案例的处理的。作为在高考中这样一个地位(近三年一题未考)的课例有如此的设计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以这一课例来分析如何二次理解课标。首先是采用的一些材料吸引了我的注意。本文共引用了九则材料,现摘录几则:

材料一沪宁铁路通车以后,上海到南京仅需10个小时,受到普遍的欢迎,通车当年就运送旅客323万人次。由于列车当天可以到达,比起过去乘坐舟船的迟缓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九节车厢中有二至三节专为欧美日侨商、各国外交官及家属而备留,另有一节车厢则为国民党军政大员、家属等特权人物专用。——时盛麟、金萍《晚清民国沪宁线火车提速趣闻》。

材料二:在津浦路通车的12年以后,朱自清在浦口车站告别父亲,离家北上。……那个年代,扬州人与这对父子一样,北上一般选择去浦口走津浦线,南下则多事过江从镇江坐火车走沪宁线,这条中国第二条钢铁大运河,不断流畅着中国近代化的血液,士运河沿线城市逐渐走向衰败。津浦路建成以后,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是继京汉铁路后,中国有一条南北交通干线,有力的加强了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联系和交往。——《一波三折的津浦路修建计划》

材料三: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以后,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取代平遥成为省内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一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品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社会化,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

材料四清末,铁路开始改变人们的行为与观念。连接南北的卢汉铁路、津浦路先后贯通,人们渐弃运河行舟,改乘火车。由于火车售票不分性别,男女杂坐同一车厢的情境也就见怪不怪了。……民国后,“铁路婚礼”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理性交通工具。但是,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服务”……山西大同的传统婚礼习俗极具三晋特色,婚俗仪式繁琐复杂。1914年,大同婚俗随之一变“(删)旧习之繁重,行文明之结婚”。——王方星、董强《铁路与近代时尚生活》

……

读到这几则材料,颇觉意外: 1、这些材料的来源各异,不是一本书中所得,需要非常大的阅读量才能摘取了这几则材料。2、这几则此料颇具地方特色,每一位学生读到这些材料都会感到清风扑面,充满生活气息,这样一课值得如此大动干戈么?3、材料中的沪宁、正太、津浦、京汉、卢汉铁路教材中完全没有提及。表述口吻也是非教材化的。不过选材风格完全符合高考的设题方式。但是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则完全没有涉及。取舍幅度大,真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材料中涉及到铁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的布局,这属于近代化史观的视角;从人的角度关注历史,又属于社会史观的视角。这样的设计显然超出了国家课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的描述。因为了解层面就是教材上交通发展的表现;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总结一些诸如“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城市化”等要点,这其实已经符合课标描述的要求了。

细读这样处理的意图:作者认为这一课应该体现“中国交通近代化在艰难中前行”的时代主题。因此要对课标适度延伸,分析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背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变化呈现的时代性、地域性、社会性的特点。由简单的记忆理解层面上升到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深层次的要求之上。

课程标准是教学基本要求还是终极目标?历史课程标准简洁粗略的表述应该如何校本化?回归课程标准的初衷去探微。课标由于适用全国,具有普世性,不可能考虑各地不同的实际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然而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要求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善于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中学会学习;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健全人格,正确的生存价值观,较强的竞争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三维教学目标才是课程标准的灵魂外在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形象化、生活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生动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以神、叙事于情,让学生置身强烈历史氛围之中,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准确掌握具体的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依据标准开发利用熟知的或者乡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去品味清新的历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心,充满情感的呼吸清新的历史空气,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才能培养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生的成长中面对的总是林林总总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不可能如教科书上的预设问题。即使在考试中学生遇到的也是陌生的情境,只有真正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课程标准的灵魂到底在哪里?它是动态的,不是具体的几个文字所能涵盖的,文字描述是它的表象,基本要求。立足于描述之上,以生活化、乡土化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所在。个人认为对课标的研究没有谁更权威,谁更准确,只有谁在不断思考,不断践行生本教育目标。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