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远安一中物理组 马 涛
2014年11月19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主讲了《力的分解》一课。现将课前备课及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一、赛课前的备课:
1、设计思想:(1)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2)设置问题链条牵引学生的思维活动;(3)创设恰当的物理实验情景,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去体验、去感悟物理知识的生成过程。物理实验也是物理知识直接的、重要的来源。同时,“没有深刻的体验,就没有深刻的学习”。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能通过实验找出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对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分力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
重点与难点: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
3、教材、教法和学法分析。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下:
(1)力的分解相关概念:联系实际,创设物理情景,以教材上提供的拖拉机拉着耙犁地的实例分析为载体,通过恰当问题链条的设置和牵引,引导学生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运用逆向思维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概念和规律。
(3)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这个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典型力的分解的模型——“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的分解”和“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首先从生产、生活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用电子秤、木块等器材,设计恰当的物理实验去探究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然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两个分力,并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最后由这两个实例分析归纳得出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一般步骤。
二、课后反思
1、做的好的方面:(1)问题链条的设置比较合理,能够起到牵引学生思维的作用。(2)通过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参与度,使得每个同学都能够对学习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体验,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学习感悟。同时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协作,给每个同学一定的职责任务,使他们组成了一个学习团队,培养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品质。(3)理论联系实际。所有要解决的问题均来自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从实际生产、生活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最后再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4)课堂引入的问题在后面得到了照应和解决,使得所学知识有了实际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课堂小结中,有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也有物理学科方法和价值观的引导,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2、有待改进的方面:(1)力的分解的实例很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以丰富课堂内容。(2)时间分配方面可以更加合理。教学内容的第一块“力的分解的相关概念”花费时间较长,因为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在画平行四边形时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导致后面的第二块教学内容“探究按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力”实验探究时间略显不足,许多学生意犹未尽。(3)部分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对仪器使用的不熟练和错误,应该事先培训实验仪器的使用并稍加练习。(4)后面照应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很长的引桥”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交给学生来进行推理论证,比如可采取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的方式。(5)课堂小结形式可更加多样化。如由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来总结一部分,最后汇总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小结。
2014年11月19日
上一篇:物理教研组校本研究深化方案[ 02-06 ]
下一篇:汇报课反思和工作总结[ 02-06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