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高效性研究,我们从来没有停下对它的探索步伐。新新万博软件2018
后,各校也开始了课堂模式的改革,我校生本课堂模式注重“以生为本”,以导学案为依托,注重“低起点、重过程、保兴趣、促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可在具体课堂上、导学案编排上,如何体现学生所需、如何选择重难点等,也是教师需要精心备课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授课的重点、适时的拓展延伸和引导,这是当下研究学情完成教学的具体实践,以之前所授选修一第三单元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
1、新课导入
历史课堂常以历史视频、歌曲等导入新课,起到视觉冲击、引人入胜、激发激情的目的。
但在本课课前,一学生问我,“为何古籍文献中的复姓在现代非常稀少?”恰逢正好上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我便将这个问题作为了课前导入的问题。导入新课提问环节时学生很是活跃,不少学生还查阅资料找到了部分姓氏的转变,如拓跋改元姓、独孤改刘姓、贺楼改楼姓、贺赖改贺姓等,甚至还为班上一叫“刘明”的同学改名为“独孤日月”,一时气氛甚是活跃,同时起到了开门见山、直击主题的目的。
2、重难点选择和突破
选修教材的教学,尤其选修一改革内容的教学,重在背景分析和影响分析。本课也不例外,我们把重点进行分解,第一课重点确定为孝文帝改革背景的分析。
分析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时候,学生更多的是书本入手,阐述了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经济、政治、文化、前提、个人因素等,学生总结的很全面,之前原本认为学生概括可能不全面的,课堂上及时作出调整,怎么调整、怎么强化呢?
针对学生自身总结,在其基础上,借鉴数学学科充分、必要条件,引导学生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突出教材重点,在引导中结合当前史观教学的现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做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的比较,从而得出改革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适时拓展、适量延伸
教材之外、导学案之外,跟学生补充什么、拓展什么,围绕具体的班情、学情,课前作了认真的分析准备,确定了以下拓展延伸部分。
其一是当学生展示分析完孝文帝迁都原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了延伸性分析,如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到北平的原因、清朝入关后迁都北平的原因等;
其二是在学生分析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后,结合之前所学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引导学生进行了规律性的分析和总结,如下:
改革成功与否的原因分析规律性总结:
一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因时改革,这是根本原因(是否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需求);
二看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前国内需要、是否符合国情;
三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四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全面,是否行之有效;
五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六看个人因素,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学生把握以上规律,可以刚好应对之后学习,如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
其三在本课结束后做了适时的延伸,主要围绕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展开,原本也是因为之前预习课上学生的一个问题而展开的,书中的确没有涉及到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因而班内学生的随口一问,就转化为了这个延伸话题。在引导学生做了一定分析之后,学生总共总结了四条:内容全盘汉化,本民族优秀元素丧失;内容未曾涉及军事改革;忽视了北部边境状况;改革缺乏后继。在这中,教师又穿插了《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北市买辔头、南市买长鞭”来分析府兵制这一兵农合一的北魏军事制度;结合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褒贬的危害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全盘汉化。
4、适可而止、留足空间、期待来课
在课堂的最后,我足足留足了五分钟的时间来供学生自主整理,完成冥思思考。同时,在结束前,借助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来引领学生关注下课,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整个课堂,师生感觉不一样的好,主要原因在于认真分析了班情、学情,立足学情做了适合学生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再是一味的关注高考考点,抛弃了原本的大纲课标,是一堂接地气的成功课堂,再次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上一篇:【历史】关于当下历史有效性复习的几点思考(翟达金)[ 12-23 ]
下一篇:【高三数学】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 12-23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