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为全书的总论,然后将课标中的第3个要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前设置为第二节,这么设计的原因,我想是想告诉学生地理信息技术是研究区域的工具,必须掌握、运用此工具才能有效展开区域的研究。接下来,用五章的篇幅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突出,思路很清晰:从生态——资源——经济,研究视角从区域内部扩展到区域间,因此,“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 ” 问题被放在了全书最后一章。第三章合并了两个课标要求,即流域开发问题和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问题。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章分两节,教材第一节的两个标题“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引导学生去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紧扣本章主题。这里的重点有两个: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区域特征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气候和地形;二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区域常用的方法——比较法。(横向比较可以抓出区域间的差异,纵向比较可以抓住同样地理环境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影响的不同。)教材第二节的重点是两部分:什么是“三s”技术,教材进行了略写;怎样应用,教材进行了详写。对于原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没做深入深究,留待选修课深化学习。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材重点抓住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引导学生在每类原因中都抓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从原因推理危害和治理(保护)措施。如,对于荒漠化的形成,自然因素中“干旱的气候”是主导因素,“水”是制约因素,进而围绕着“气候干旱”展开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分析,形成对荒漠化自然原因的整体性认识。而人为因素中人类破坏植被是主导因素,围绕着它则是3个过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雨林的生态脆弱性“养分”是关键。即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土壤本身积累得也不多)将迅速被径流带走,整块土地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很难恢复。人为因素是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其背后是人口的增长和贫困。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从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本章将课标中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两个问题合并为一章。无论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河流的综合开发问题,教材在叙述完开发背景后都按照时间线索展开,即从早期开发建设情况及产生的问题到后期综合开发利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河流综合开发的内涵。
二、教学的注意点
(一)处理好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使学生了解区域差异,接触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必修三也属于区域地理,但与初中区域地理的不同在于,通过必修3的学习,要教会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提取出解决某类区域问题的地理基本原理,如问题的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等,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与必修1、2 间的关系
必修1和2属于系统地理,讲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教学时一定要引领学生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具体的区域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如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必修2中学到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什么?推测一下在这些因素中哪些可能是引发产业转移的因素?是这样吗,一起来看看,呈现产业转移的案例。
(三)抓主干,突重点
必修3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区域地理中的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有所选择,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运用有用的事实性知识提炼出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才是必修3教学的根本。
(四)适当补充区域地理的知识
教材所举案例中涉及到大量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教材不可能也没必要用大量篇幅去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这需要我们适当补充与研究案例有关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把握好补充的时机和深度,但不要什么都补充,那样会把必修3的学习变成了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遗失了重点。如可以选择在第一章第一节时作为整块补充。即把教材中的“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对比”的内容扩展到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对比,以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为契机,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基本的整体的认识了。
(五)注重解读课标
课标的要求往往是对最终学习结果的要求,没有指明达到此要求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要求。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若要达到此要求,前面需要很多知识铺垫,如:什么叫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分类、规律、影响因素等。所以,教学时教师应首先要对课标进行细化。该课标应细化为:
1. 产业转移的内涵。(可加上产业转移的形式和类型)
2. 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 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从工业角度看、从地区角度看)
4. 产业转移对转移地区和转移对象地区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这些细化得内容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时的逻辑思维顺序。
上一篇:立冬时节春来报 立项研究分分毫[ 11-12 ]
下一篇:【地理 陈颖玲】中国区域地理之区域定位方法[ 11-18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