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共四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课宋明理学;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从考纲来看,近几年没有什么变化,考察(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具体在高考中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主要考察了以下角度:
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产生的时代背景。比如仁政思想、道家、法家。
2、人文景观反映的诸子百家的思想
3、董仲舒及新儒学的治国主张:新儒学的治国理念、儒学地位的提高
4、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理、格物致知、致良知
5、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6、古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儒、佛、道的融合。
7、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8、进步思想与儒学关系及治国理念:进步思想家的特点;治国思想、产生的影响。
针对近三年考察角度,复习过程中应该以基础知识落实为主,尤其是众多思想家的观点;阶级属性;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如百家争鸣、理学等);百家争鸣、儒学独尊、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新发展的影响;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历史概念(理学和心学、明清之际思想与同时代法国启蒙思想等)。尤其以下问题需要重点强调:
1、百家争鸣的概念(背景、含义、实质、评价)
背景一般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等方面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到比如当时学术环境的宽松、科技因素以及各个学派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掌握熟练分析背景原因类的基本方法)
含义是时间+人+不同学派涌现和争芳斗艳的局面。
实质强调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斗争。(对概念的理解)
评价中注意不同版本教材整合。岳麓版教材: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孔子的思想:调整“礼”“仁”的方法:中庸。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冯友兰)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只有一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和”。
3、儒家民本思想与民主民权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由“爱人”所推及的一系列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即“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为历代有见识的帝王所采纳。
一方面这些民本思想对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另一方面,民本是对王权的补充,而民主或民权是对王权的否定。民本思想与专制政体紧密联系,阻碍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4、其他主要学派(道家、法家、墨家等)
庄子:“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岳麓)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岳麓)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④顺应自然。
5、我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选择(可适当补充)
在动荡的年代,.法家思想有利于全国的大一统(法家主张“法治”,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
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汉、唐、宋立国之初的治国理念都不同程度地体现道家思想)。
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因而儒家思想得以确立(儒家主张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有的还体现了墨家节俭的思想。
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的“尚贤”思想。
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即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6、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的比较(从目的、性质,方式和结果等方面——方法)
列项 |
“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 |
|
不 |
原 因 |
秦一统天下,秦朝统治政策受到 儒士攻击 |
国力强盛;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 的需要 |
同 点 |
手段 |
简单粗暴,排斥、打击儒学 |
倡导、劝勉、教化,尊崇儒学 |
|
作用 |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相 同 |
目的 |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
|
点 |
实质 |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
7、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条件
(1)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一政局后,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②物质、科教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技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o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王独立星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④儒学家自身的反思。
8、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从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性质和影响等方面去比较。
高考典型例证:
1.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董仲舒 %3
上一篇:【历史】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凃)[ 11-04 ]
下一篇:【政治】政治组“校本研究深化年”的计划2014[ 11-07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