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省高考的一道“站在 的门口”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我们对高考记叙文备考的特别关注。
对于这道考题,很多考生表示:很亲近,很生活化,很好写成记叙文,但就是不知从何处下笔。“站在家的门口”、 “站在校园的门口”、 “站在诱惑的门口”┅┅这些都容易想到,但或不知用什么材料去表达,或表达出来的内容与自己的构想差距很大。
其实在我们的备考实践中,也往往遇到学生反映:到高三了,根本不会写记叙文了。公正地说,前些年我们的备考也的确有些忽视记叙文的备考,这是高考现状决定的。这两年,高考作文“我笔写我心”的明显导向,使我们不能不重视记叙文的写作。
今天,我分“由物而意”“由意而文”两个层面说说我对记叙文备考的理解。
对于写作过程,古今中外学者基本上都赞同“二重转化”的说法。用刘锡庆先生的解释就是:“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么一重转化。其次,就是作者观念情感向文字表现的转化,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简而言之,由物到意、由意到文,就是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由物而意”。
由物而意的第一重转化,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
很多考生作到作文题,不知道写什么,头脑里似乎不存在所要写的东西,勉强凑出来,也或琐碎杂乱,或空洞无物。如何把生活素材点化成高考记叙文的作文材料,成为横亘在记叙文备考中的一道门槛。
我们不去追问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只探究点“生活之石”而成“写作之金”的方法。
首先要教学生对生活要经常地思考透视。人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人类的思考与透视,使得人类从原始的蛮荒走到现代文明。高中生的生活似乎并不丰富,家中——学校,两点一线,甚至于就是校园内。其实,耳闻的国际形势、国内资讯,眼见的路边小事、校园课堂,这些都是生活。生活每天都是新鲜而丰富的,大到国际峰会,小到今天自己新添了一个文具,今天读了一篇小文章,今天回答上老师的一个提问┅┅这些都是生活。我们要让学生的脚步停下一秒钟,想一想,这事件有什么奥秘没有?这事件背后是什么?这事件是不是还预示着什么?
经常地思考 ,就会发现每一个事件都是写作的素材。比如,大事,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各代表齐聚北京时出现的交通管制现象,是否思考过:代表是否能一路绿灯?这是否关涉到民主平等的意识?小事,中秋节的月饼,每当我们手拿包装或精美或平民,价位或高档或普通,口味或传统或前卫的月饼时,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延展出“节约”、“环保”、“传统”等话题;甚而更小事,刚完成的练习较前一次用时更少正确率更高(或相反),是否能联系到学习方法的选择┅┅这些往往被我们认为不是生活的生活,往往能让我们从中探到生活的真谛。2003年高考中,就有考生从当年的姚明热、唐装热的现象中,思考到“感情是能影响人的”这一命题的,其中《我爱唐装》还是一篇满分作文。2007年湖北高考有篇优秀作文《国语失落症猛于虎》,考生从妈妈的一句“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的发问中,从家门口挂着weicome的牌子中,从书店里堆满学外语的书籍中,透视到一个问题:国语在失落,“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对生活的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过程,只有在反复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的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寻找到最佳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和清晰的文章思路。
要注意在思考透视过程中教学生使用常见的三种思考方式,即同向延伸思考、逆向思考、同质异构(这三种思维方向在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中有很好的展示,不知各位同仁是否关注强化过没有?),还要注意教学生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感悟生活,用美好的眼光去欣赏生活。
参与关注社会的活动,提高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分析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平凡简单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本身了。
其次教学生“聚沙成塔”。 “聚沙成塔”本指积少成多,我在这里借用来指高考记叙文的备考中,让细碎平凡的生活变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写作素材。
高三学生是能够以较合理的、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能够明白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而且也能做到张三的眼睛、李四的嘴巴、王五的衣着合成一个人的写法。可以教学生:
方法之一: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句对话,一次感悟乃至一个瞬间,加以合理想像,成为一个完整的事件。
2003年湖北省高考优秀作文《隔着代沟我望见了你》,考生写高考的前一天,爸爸为了“我”能安静地复习去搬书桌这一件事,很简单的一件事,但爸爸那微微佝偻的背影,那微秃的头顶,触动了考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并由些敷衍而成一篇优秀作文。
这里顺便说说“故事新编”的问题。新编故事应该与原故事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可用原故事的框架,而是原故事中没有的又与原故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再创造。以2002年《昭君的选择》为例,昭君出塞,千古流传,这已是一个烂熟的故事,但考生只写昭君做出选择的那个夜晚那个瞬间,充分地想像联想,合理地传达出了昭君做出决断时细微的心理过程。昭君出塞是原故事,昭君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是考生的再创造。
将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写作的素材时,要注意这种感受是非大众化的,这种感受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感受。正在进行的新课程,在写作上提出“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其中这个“表现”就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新课程的理念在我们省的高考早已渗透,我们还是应该关注一下。
方法之二、可以将几个人的事件,几个生活片断集中到一篇作文中。还可以将多个人的精神品质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高三学生能够明白文学作品必须高于生活,写作素材应该是经过筛选过的生活。
2009年湖北有一篇题为《站在母校的门口》的优秀作文,考生将体育课上师生的亲密无间,将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幽默评价以及自己对母校的一砖一瓦抒写于笔端,流淌出对母校由衷的赞美和深深的感激之情。这可以就是多年来生活片断的剪接。
2008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他们》,考生将目光投向了农民工子弟:棚户区的拥挤、田野的清新、小孩子站在都市大楼下用手指数楼层、背起书包面对城里孩子时眼中流出的怯意,乃至2008年春晚上稚气的宣言┅┅,这一系列材料并不是一天所见、所感,而是零散乃至零碎地隐在考生头脑中的某个角落的,作文时,考生将它们都统于“他们”之下,统于“他们总将会成为我们”这一主题之下。
将零散的生活集中并不是编故事,而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
再次要教学生常规选材取材“方向”即巧妙地快速取材。考场作文是对考生的文学文字功底的考查,更是对考生思维的周密性、敏捷性的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作文,考生在“写什么”的选择上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不妨告诉一些常规选材取材“方向”。
1、从最平常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取材。日常生活由于它的普通平凡,考生往往忽略它。例如每天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的老师,每天早晨早早地候在教室门口的班主作,回家时等在家门口的亲人,这些不都是天天见到的吗?只是司空见惯,习已为常,见惯不怪了。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记录下点滴细节,让感动的瞬间镌刻于心中。
例如2009年湖北省有一篇题为《站在邮局的门口》的优秀作文。应该说邮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正是因为太熟悉,对邮局的冷清熟视无睹了,也就更谈不上略有思考了。而该考生却由邮局的冷清,联想到书信所承载的情感,想到书信这类传统文化的日益衰败,喊出了“让我们重拾一颗敬畏传统的心吧”这样的呐喊。
2、从考生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的、对自己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中取材。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事,总会有一些事与自己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有一些事件对自己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或激励、或警示。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件往往是入文的绝好材料。
例如2009年湖北卷优秀作文《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是一篇选点很好的作文。十八岁,是承担责任的年龄。站在这个门口,有对往昔的回忆,有对亲族师长的感激,更有长大了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望着人生的大海,“把帆留给风,把浆留给浪,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这是十八岁的青年向青涩的少年作别的宣言,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今年有考生就选择了“站在文理分科的门口”这样的材料。文理分科在现今中国,几乎是每一个高中生都经历过的事。是听从心灵的呼唤,还是屈从于现实甚至有些世俗的训导,选择总是很严峻在摆在每一个高中生的面前,它不仅影响到今后的职业走向,还能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折射出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到今后做人。
3、从遇到过的或听说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偶然性事件中取材。世界飞速发展,人生无法预设,但动态生成的人生是有规律可寻的。透过事件的偶发性,探寻其必然性,让一些看似无甚紧要的事件成为写作的“金子”。
以2009年湖北卷优秀作文《站在车站的门口》为例。文章选择了两个场景:十多年前,我在车站送父母外出打工;十多年后的今天,父母在车站送我离家求学,这些事件具有偶发性,或者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要经历的,但走向成熟是人生的必然。车站的送别意味着我开始懂得离别与团聚、痛苦与欢乐,意味着我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考生最后写道;“我会一直站在车站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4、从自己的人文科学积累中取材。一个高中生经过十多年的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科学人文素养。吸呐,是为了吐新,这丰富的科学人文积累就是记叙文取之不尽用之竭的宝藏。
这样的取材,小到一篇文章乃至文章中的一个语段,大到一个文化阶段甚至某个文化领域的整个范畴。2009年湖北考生写出了文化气息很浓的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古典文学的门口》、《站在古代诗歌的门口》、《站在诗意的门口》┅┅这样的文章调动的是考生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积累,彰显的是考生自己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我们常说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生活则是繁杂多变的,在考场上以这样四个维度去敏锐地思考,往往能比较迅速准确地将生活中的石头点成金子。
近年来,高中生的记叙文总是受到低幼的诟病,原因固然很多,但,考生没有完成由物而意的转化,不会将生活变成写作的素材一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首歌唱到“借我一双慧眼,我要将这生活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高中生不可能这样清晰地透视生活,但可以努力在自己能力所及,将生活之石变成写作之金。
下面再简单地谈谈“由意到文”
其实,很长时间,甚至于现在我们做的作文训练都是在解决这个由意而文的问题,即怎么写的问题。立意、布局、谋篇,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考中常常关注的。因此,我只想就今年高考中考生比较突出的问题谈几点
1、我们要多关注学生作文的布局谋篇。
以一篇中档作文为例,《站在灵堂的门口》,该文是通过站在灵堂的门口写对爷爷的怀念哀悼之情。主题明确,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文章是这样布局谋篇的:爷爷生病,爸爸妈妈商量安排后去看爷爷;我留在家中做作业,心中牵挂着爷爷;接到电话,飞奔而去爷爷家,路上回忆了一段与爷爷有关的儿时往事;气喘吁吁地站在了灵堂的门口。到此文章收结。
这样简单地一概以时间为序构建的文章并非特例,我们在备考中,既要注意以时间为序的记叙文的纵向串联式结构,更要注意以事件性质为中心的横向并联式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横向并联式结构更能彰显一个高中生对生活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多种叙述方法的综合使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的综合运用,将会使一篇并不复杂的记叙文摇曳生姿。
2、鼓励学生写生活,写真情实感。优秀作文中,凭着真情实意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
这一点还涉及到对生活的认识。比如有的考生写《站在家的门口》,就写一直对父母不理解甚至于不满,高考前一天父母来给自己送了一次饭,于是就感到非常地幸福了。或者是站在家的门口,回忆儿时犯了错误没有挨打,于是就两眼酸酸地想哭了。这样的矫情造作,连自己都无法感动,又如何地打动他人呢?
3、训练记叙文语言的隽永
我们在备考中,都强调高中记叙文要有哲理味、散文味、小说味,这三味中有两味都与记叙文的语言相关。哲理味的表达是有深意的语言的,而散文味本就是针对记叙文语言的意蕴丰富而言的。
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而且,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熔为一炉本就是高中记叙文的要求。
我们一起看看如下的语言:
“全身黝黑的壮年汉子背着大罐汗水浸透了这古朴的街道。”对故园的忆念不就在这细节描写之中吗?又如“看着红色砖墙的房屋,紧锁的大门,墙头冒着几颗嫩草,怀念的思绪像雾一样的铺散列来。”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叮噹作响,向我招手。”“望着人生的大海,把帆留给风,把浆留给浪,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这样充满诗意的语言自是令人回味无穷。
4、关注文章的眼睛——标题
无论是自拟题目还是将题目补填完整,都是考生第一次向阅读者展示自己的才华。
首先题目不能出问题,不能或文理不顺,或句法不通。我展示一部分今年高考考生所拟之有问题的题目
站在含苞待放的、芳香前进的、生存智慧的、爱国的、民生的、弥满芬芳的、伟人心房的、考场外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平原的、人生知识的、科学发展观的、90后争夺自由的、山雨欲来的、母亲的心、月光下的、门口
其次,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因此我个人认为题目也应该与此相匹配。我们可以结合词语的多义,尝试那些一语双关、具象代抽象、由小见大等拟题的训练。如站在十八岁的门口不就是站在责任的门口吗?
总之记叙文的备考中,最好是由“物而时意,由意而文”两重转化并举,使高中记叙文走出简单乃至低幼的怪圈。
上一篇:高考复习方法略谈[ 07-19 ]
下一篇:【英语】落实“五个研究”,提高备考效率[ 07-19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