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知识网络】
含义:本质
根本属性
国家 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表现
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的特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 民主选举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民主决策
公民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知识梳理】
第一课:生活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一、国家:
1、含义: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统治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国家的本质:工具
2、根本属性:阶级性
国家的性质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
3、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新”表现在: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民(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民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的专政。
(2)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① 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民主权利的广泛。
②真实性: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①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只存在于统治阶级内部,没有超阶级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现)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②专政: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暴力统治。
③关系: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①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②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
二、 公民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决定在我国,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1、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地位: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条件:年满18周岁的、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公民。
区别民主选举。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
③监督权
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 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强调没有特权。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强调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③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
拓展:(4)坚持法律和自由相统一:任何自由都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
3、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①民主选举
A: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选举方式 |
优点 |
缺点 |
直接选举 |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
间接选举 |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 |
等额选举 |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
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
差额选举 |
位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于低,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
B、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决定。即选举方式选择依据: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物质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水平
C、态度:
a: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项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b:选民参加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c: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要求: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②民主决策
A:民主决策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用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提供意见和建议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
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B: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③民主管理
A: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B:地位: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C: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内容:
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a: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b: 涉及村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共同利益的大事,必须由村民会议决定
c: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d: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④民主监督
A:民主监督方式
基本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其他方式: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监督听证会等
B: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C:怎样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要遵守法律法规,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合理、合法行使;
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督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知识网络】
性质、宗旨
原则、表现
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政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府 国家性质与政府性质、职能的关系
含义
依法行政 意义
措施(新教材已删除)
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 意义
措施
标志
政府权威 根本决定因素
怎样树立政府权威
【知识梳理】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我们的政府
1、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宗旨:为人民服务。
3、原则: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表现:(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职能
内容:(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列主义等科学思想;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意: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决定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履行职能是为人民服务的。
现阶段,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5、依法行政
(1)含义(理解):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依法行政的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如何审慎行使权力?
①坚持科学决策;②坚持民主决策;③坚持依法决策
6、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体系:
①内部: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②外部: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社会与公民
(2)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①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③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3)怎样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系。
③政府通过政务公开、阳光工程等活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7、政府权威
(1)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得到人民的认可。
(2)决定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的根本因素:国家性质。
(3)怎样树立政府权威: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注意:1、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网络】
产生、任期
人民代表 权利、义务
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 权利
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权力机关体系
家 地位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内容、民主集中制及表现
度 优越性
与 性质、宗旨
政 中国共产党 地位:确立与领导核心
策 政党制度: 执政方式及关系
中国共产 指导思想
党领导的 性质
多党合作 民主党派 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与政治协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商制度 政党制度 基本方针
根本活动准则
重要机构
优越性
民族关系及变化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相互关系(新教材未强调)
民族区域自治 含义
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优越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政策 弘扬科学精神
【知识梳理】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政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产生: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任期5年,县及县以下,直选,县以上,间选。
(2)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2)权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权力机关体系: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②地方各级人大
3、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1)地位: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大表大会为基石。
补充: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
(2)内容:
①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 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④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
表现:
A:在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上,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
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业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二、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①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执政方式
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我党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③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⑤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注意: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从改革开放开始)
2、民主党派
(1)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①执政党、参政党(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亲密友党
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其他领导方式: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2)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性质: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②职能:政治协商(被动)、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主动)
(5)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内容:
①民族平等:首要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关系: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理解: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②区域:各少数民族聚居地。
③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④核心内容: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2)原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1)尊重和保护重要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教徒在思想上信仰宗教,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等
2、弘扬科学精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三观”,成为“四有”公民。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知识网络】
地位
主权国家 构成要素
类型
权利、义务
地位
国际社会 国际组织 类型
作用
当 联合国:宗旨、 原则、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代 含义
国 国际关系 内容
际 形式
社 影响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会 中国态度
和平问题
时代主题: 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根本制约因素
解决措施:建立国际新秩序
特点
多极化格局 国际竞争的实质
中国态度
基本目标
内容 宗旨(新教材表述有变化)
我国的外交政策 基本立场
基本准则
原因
【知识梳理】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
(1)地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之一,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构成要素: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它表现为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3)类型:①性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②发展程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4)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之一,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类型:范围:世界性、区域性;成员:政府间、非政府间。
(3)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4)联合国:
①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C: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D: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②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③作用:
A: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B: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④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 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4)影响因素
①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②国家力量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1、和平问题
(1)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趋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和平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新干涉主义等仍然威胁世界和平。
2、发展问题
(1)含义: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重要性: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时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会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5)趋势: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3、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根本制约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解决措施:建立国际新秩序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① 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② 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③ 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④ 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二、多极化格局
1、特点: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3)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在形成。
2、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一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3、中国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发展以经济力和科技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力争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我国的外交政策
1、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原因:
(1)根本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补充:
1、 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哪些?
(1)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书屋,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
(3)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 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正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和正义。
2、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都是中国共产稻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具体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利的组织形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参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4、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2)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有利于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
5、 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政府通过形式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6、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米乃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7、 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与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上一篇:【政治】校本教研成果《夯基固本 能力提升》——《经济生活》[ 07-12 ]
下一篇:【政治】校本教研成果《夯基固本 能力提升》——《文化生活》[ 07-1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