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备课组关于追问和课堂环节优化
按照历史教研组的安排,高二历史备课组在校本推进年活动的主要议题是生本课堂环节优化;追问环节的典型案例;必修三文本研究。
一、生本课堂环节优化
高二历史备课组在生本课堂环节中,通过自8月份以来的常态课和青年教师磨课、同模同科赛课等一系列活动,加上学校和年级组的指导性意见,我们主要达成了一下共识:
1、首先必须对学情了如指掌。之前认真批阅学生的导学案,看一看主要问题出现在哪些地方,展示之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交流,以便达成小组共识。如果预习课有多余的时间(根据教材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我们也会把交流的时间提前。对于待优班尤其是艺术班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文本,在教材中找出重点内容标注,做到要点化。一旦学生在做导学案时大多数无法动笔或是完全没有领会题目的意思,教师必须让学生停下来进行适当讲解或讨论后在做。目前我们的三位教师都是这么做的。
2、根据导学案完成的情况安排展示任务。一般我们会安排三个问题由三个组来完成。实践证明这个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3、展示过程中的控制。
展示过程中除了艺术班,其他几个班学生展示和质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不免有些学生为了挣分重复质疑,不仅耽误时间而且质疑无效。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给予0.5的加分鼓励。不然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不了。
4、教师点评一定要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
作为历史学科,高考中没有一个题是你做过的,没有一段材料是你见过的,唯有日积月累总结出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是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这一点我们几个老师都做的不错。同时在板书时严格要求,做到序号化、要点化。
5、点拨和追问
点拨和追问是对学生思维的总结和升华,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点拨和追问不一定每次都有,但是点拨和追问一定要适当和适度,是对学生知识的链接、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从一个问题联系到中国和世界,让他们有整体上的认识。
6、课堂小结
过去我们的课堂在这一块做得不好。现在我们要求必须要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交由学生消化整理。课堂小结可以是导学案的整理;重要内容的笔记回归教材;重要内容的识记和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二、追问环节的典型案例
在教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内容时由于知识点多且理解难度大,所以在相
例一:“开眼看世界”
设计追问:相关问题
请同学回忆,你了解多少林则徐?
抗英、禁烟、开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具体说来是什么意思?
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有三(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
紧接着我们导学案上安排的就是: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
在教授“新三民主义”这一概念时,除了概念教学这一目标之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适时的增加了追问来进一步升华课堂,达到历史教学的更高一级的教学作用。
例二:新三民主义
材料一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
材料二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
答案:推翻满洲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任务认识的变化。
答案:革命对象:由腐朽的清政府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任务:由反封建斗争到反帝反封建斗争。
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设计追问:孙中山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变化的主观原因
原因:主观上是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与时俱进。
感受伟人情怀,继承伟人遗志,将爱国主义,民族兴衰始终牢记心中!
三、文本研究
1、 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学科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如:必修三读书要求学生都要采用一般方法,即一定的思想文化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2、 以商鞅变法为例:
首先针对选修容量大,内容复杂,学生难于把握的实际,教师认真阅读,整理成若干小问题,
小问题只要求学生加工,能口述,通过小问题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 、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
第二 、建立空间时间概念;
第三、建立通史概念
第四、巩固基础并形成立体的历史概念及认识。
其次,研究文本,突破重难点
通过教师文本阅读理解后,为使学生理解掌握重难点,将文本设计重点放在变法原因、比较变法前后变化、性质等问题上,这样既复习了变法内容,又强化了学生对于变法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化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也容易得出“改革是当时历史必然产物”的结论。
再次,认真阅读文本,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处理,例1:
依据下图及材料并阅读P20-21页,归纳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秦孝公变法的目的? 《材料一 二都来自教材》
材料一
材料二
例2:结合教材, 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两方面归纳归纳战国社会发展【高于教材】
上一篇:[历史]高二历史备课 蔡玉珍[ 07-11 ]
下一篇:[历史]高二下学期校本推进备课组计划[ 07-1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