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总结
刘峥
实验七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 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答;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 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 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答‘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 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答;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答;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答;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答;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答;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答;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答;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答;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答;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八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原色观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即成熟的植物细胞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 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答;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 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答;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 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
答;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 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答;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5) 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答;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6) 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答;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7) 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8) 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答;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答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不是面积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答;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答;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答;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九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二苯胺(加热) 蓝色
考点提示:
(1) 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答;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答;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答;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 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答;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答;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答;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十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6H2O→6CO2+ 12H2O + 能量 (条件还要加上酶)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有无是变不变的问题,多少是程度和变化的时间的长短。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考点提示;
1、 此实验中为什么选酵母菌
答;酵母菌为一种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属于于兼性厌氧菌,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1、观察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配合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有无,若无姐妹染色单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但有姐妹染色单体不一定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答;中期的共同特点都是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但减数第一次分裂是是同源染色(上下)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染色体排了两排),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仅是)染色单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染色体排了一排)
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同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特点是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实验十一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两者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数目加倍。
实验十二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eq \f(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实验十三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考点提示;
1、 预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要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实验十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考点提示;
1、 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答;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沆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计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例如;通过计数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40个,则10ml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个数为?
10×40÷(2×2×0.1/1000)
2、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为了酵母菌分布均匀,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3、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不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答;1.如特殊要求,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对照组是自变量设计的一个方面,一是为了确认初始状态或保留自然状态做对比用的。二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而设计的。本实验自变量是时间,接种前就是初始状态,也就是对照组。也不存在能够影响到'时间'这个自变量的干扰因素。所以不必另设对照组。
4.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答;不需要重复,重复是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本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足够多,样本足够大。其数据是80--100个小方格的平均值,足够精确。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重复实验的结果,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实验失败了,当然要重复。
1、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答;应当适当的稀释;只计两边线有夹角的酵母菌数目。
实验十五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考点提示
1、 土壤中小动物为什么不适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答;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
2、 土壤中小动物如何采集和保存?
答;可以用诱虫器,也可以用简易的采集方法。对于体型较大的不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吸虫器采集。保存的方法是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目的是防腐),也可放入试管中。
实验十六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考点提示: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答;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答;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答;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答;用公式; 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答;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6)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答;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试剂作用
1、斐林试剂:甲液:0,
酒精的作用
(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1.1作用:洗去浮色。1.2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1.3使用: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2.1作用:①解离;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2.2原理: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别离开来;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2.3使用①察看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②体积分数95%的酒精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解离。(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3.1作用:消毒杀菌。3.2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可以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结而得到功用,以到达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够使得菌体外表迅速凝结,构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持续向菌体外部浸透,待到适事先机,薄膜内的细胞能够将薄膜突破而重新复生。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结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降低而加强,因而,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假如运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结,又不能构成薄膜,这样,酒精可持续向外部浸透,从而到达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留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才能不是相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 3.3使用:学习微生物的培育技术。在接种开端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洁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停止接种操作。 (四)无水酒精4.1作用:提取色素。4.2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无机物,能溶解在无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4.3使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别离。(五)工业酒精(普通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5.1使用:此处包括各类必需加热的实验,如生物组织中复原糖的鉴定、比拟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学习微生物培育的根本技术、本身固氮菌的别离等实验。
注: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上一篇:[生物]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06-28 ]
下一篇: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案例与分析[ 06-29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