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复习课听课感想
高三语文组 闫春玲
2013年12月4日——6日上午,在秭归一中参加了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会,12月5日上午,听了几节复习探讨课,其中长阳一中刘娟娟老师的《高考小说阅读专题——人物形象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2掌握从小说人物的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规范答题。整个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自己回忆,在高中教材的文学作品中,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对课本中的形象温故知新,并归纳出刻画人物的方法。接着是小小说《烛心》的鉴赏,最后是高考题《审丑》的迁移训练。两篇小说的训练,都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师生做点评。
这节课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是因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环节设计别具匠心。可以说,课堂的活力更多来自于你的环节设计。刘娟娟老师在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上,开始就是一个“风头”,林黛玉来了,别理科夫来了,林冲来了,小龙女也来了……学生不感兴趣不可能呀!在“温故知新”环节,学生品评赏析课本中的经典形象,学生发言踊跃,赏析透彻,掀起了一个课堂高潮。后边小小说《烛心》的设计,降低训练的门槛,让学生雀跃着进入鉴赏训练的大门。
二是训练扎实。刘老师牢牢抓住高三复习课的灵魂,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训练。刘娟娟老师的训练这一块铺垫推进,给我很大的启发。先是口头训练,对课本中的形象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一箭双雕,既为后边的课外形象鉴赏作了铺垫,也为学生的语言运用题作了储备。训练的第二环节是小小说《烛心》的鉴赏,短小精悍,为后边的高难度的高考题《审丑》的训练题再作铺垫。如此训练方式的设计,温故知新,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
三是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扼杀。这一课,教师完全处于次要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评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就能得到加强,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后来回校后我把刘老师的课件传到群里,有位老师在上课时也用了,只是他在回顾教材的时候没让学生回忆,而是自己一一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的思维量大大降低,课堂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是把竞争的模式引进课堂,激活了课堂。当我们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之时,学生为了弄清楚问题,必然要充分地挖掘自己所蕴藏着的潜能,丢弃陈旧、落后又俗套的解答,追求新型、独到的见解,由此,就得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的极富创造性的解答。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这一堂课,几个小组的竞答,最后的奖罚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内容一定记得非常牢固。
总而言之,刘老师的这节课意外地契合了我们学校倡导的“两降一增”的原则,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紧扣教材和考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且实中有活,这都是认真研究高考研究教材的结果。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和借鉴。
上一篇:如何建立错题集[ 05-07 ]
下一篇:(语文组) 在反思中前行[ 05-08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