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们主要进行高三一轮复习,二轮刚开始。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中通常所用的三轮复习法,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复习规律。其中第一轮复习时间最长,是 整个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这一轮复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第一轮复 谈谈如何落实四个研究。
一、 研究考纲、研究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例如注重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 内涵,和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等。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 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我是从以下两方面方面入手的。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 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史上“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 系性。第二方面: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 律。
如考试大纲的第一项内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复习时我们首先应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是(有)什么,为什么在商周时期有这样的制度,这些制度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制度对商周及以后有何影响等。
第三、我们平时的导学案的编写,都是在考纲和课标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我们导学案的第一项是此张此节考纲和课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二、 研究高考试题
在这方面,首先、年级组给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发一本近三年高考试题,规定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完。其次、每个章节的导学案上的习题都是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作为练习进行训练。最后,每节课读书也是宣读25分钟的书,再用此节内容的高考题进行及时训练。这样既注重基础知识,也注重了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教材
在这方面应该做的比较到位。
存在的问题:
1.在高考文综四种能力的培养1、获取和提取试题信息能力培养策略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策略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培养策略4、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培养策略:还做不够到位。
2.对各种题型的具体解体方法的训练不够
对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加以改进。不但提高课堂效率,为今年的高考质量上升出一份力。
上一篇:[历史]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 02-27 ]
下一篇:[历史]历史教研会发言材料[ 02-27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