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高二年级选择了(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在学习到第三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实现以后,发现因为课时和学生能力等问题,好多内容简直无法教学,由于学习困难,学生也产生不了兴趣,在高二下上课往往步履维艰。
课程标准指出,“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几个关键字,“体验算法思想”、“了解地位和作用”、“解决简单问题”。根据这种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打破章节结构,采用实用性项目模块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具体问题的学习来渗透本选修模块需要达到的目标。
(1) 问题模块的选择
问题模块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并且项目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实用性,我们初步选择了“科学计算器”、“电子日历与倒计时器”、“秒表”、“程序的结构化设计-我的程序集”四个项目,通过这四个项目学习,力求完成本必修模块的基本要求。
(2)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
既然是项目化的模块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也采用了程序设计中的操作顺序。我们将每一个项目模块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教学,一是本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梳理,二是本项目的算法分析与代码设计,三是算法的优化与代码初步排错,四是上机实现与作品展示。每一个项目分四个课时完成。
第一次课,知识点梳理。在知识点梳理中我们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函数的使用方法、结构的使用原则、控件的属性调整方法等,通过导学案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次课,算法与代码设计。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作用,由简入深,由形象到具体,配合流程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实现本项目的算法,并根椐算法书面形成代码,在算法与代码的形成过程中,分组进行讨论,互助学习,取长补短。
第三次课,优化算法和代码。本次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的算法与代码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找到更合理的算法与代码,形成共识,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此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上机验证了。
第四次课,完成项目上机测试与作品展示和质疑。一般情况下在第三课后大部分学生就能完成项目的界面与代码设计了。本节课一是继续完成相关作品,二是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的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上自己的产权标识,以加强兴趣性。通过展示与质疑,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作者本人或其它的同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
(3)效果与反思。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其主动探索精神非常值得称道。在算法设计与代码编写过程中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组合,同学间常常为一个算法相互较劲,为一段代码是否正确而相互比拼,直到亲自上机验证,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请为临时裁判,甚至有些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争论也豁然开朗。这种良性的学习也是我们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少碰到的。
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习过称中,一般情况下100%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课的知识点梳理,80%以上的学生都能自主完成算法与代码设计,95%的学生都能完成算法的优化与代码的更正,90%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成项目的最后程序。
分析上面现象,我们觉得下面这些原因是主要的。一是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站到了前台,引导学生学习的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不随老师的指示同步,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二是小组讨论与争论让他们在思想方法的碰撞中得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升迁;三是感兴趣的项目设计让他们都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思想,四是作品的形成与展示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模块化学习,学生展现了不一样的学习热情、完成了几个有趣的项目设计,实现了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英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反思[ 01-15 ]
下一篇:对湖北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研究[ 01-15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