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及布局
一、议论文的常见结构
要培养自己较强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必须熟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与基本布局。
首先谈议论文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的结构,常见常用的有四种结构: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和对照式结构。
(一)总分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是指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1)先总后分式。文章开头部分总括提出中心观点,然后分别从若干方面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具体阐述,共同证明中心论点。
(2)先分后总式。文章先不提出明确的观点或不提出中心论点,而是从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具体论述和先分几个小论点论述,最后再归结出中心论点。
(3)总分总式。即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最后的总说一般式归结式的,是对分说内容的总结和对中心观点的深化,而绝不是对中心论点的简单重复。
当然,无论使用哪种结构形式,都应注意,总分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总说部分应是分说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分说部分一定要围绕总说展开论述。
【经典例文】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稳 中 求胜
梁山泊好汉中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戊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戊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于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得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德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在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于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恋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批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简评】这篇议论文采取了用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的招式来结构文章。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设置了三个分论点——“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并对分论点展开了充分的论述。这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而且,这三个分论点,又是层层深入的,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另外,本文所用例证,许多来自高中语文课本,用得也相当精彩。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学好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并活学活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并列式结构
所谓并列式结构是指文章论述主体被分成若干部分,从若干方面入笔,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议论,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都是并列平行关系,不存在结构上的谁主谁次、孰轻孰重。
并列式结构形式上的标志是,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前面一般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再次”等。
运用并列式结构要注意几点:
(1)并列的几个内容虽然各自独立,但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交叉或从属;
【经典例文】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但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着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抗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的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举动和业绩,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看似在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须知,机遇只钟情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可以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偶然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艰辛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简评】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典型的议论文。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紧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提出自己的论点,“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然后,议论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方式,分别用从国内、国外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应首段,使全文浑然一体。这样一步步写来,犹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本文选的材料很典型,很有说服力,体现了考生知识的广博和观察力的敏锐。而且文章的语言精炼,可见作者笔头功夫不浅。
(三) 递进式结构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我们常常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论述,因为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规律、认识规律。这就需要用到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是指文章议论主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彼此衔接,并层层推进。这种结构方法使文章内容一层深似一层。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实际上,一般议论文整体上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鲜明体现了递进式结构的特点。
【经典例文】
2005年湖北高考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外表与内在
面对茫茫宇宙,你看到的是,一片黑色背景上繁星点点,很美。可是当你看到这眼前的一切,称赞繁星的美丽、回味月亮的传说时,你能了解到它的真实内含吗?眼前的繁星如此之小,你会想到这些小星星的体积远远大于月亮甚至地球吗?当你了解到这些后,当你再次仰望星空时,你一定会因宇宙玄妙而对它赞不绝口。这时你的评价就不会再局限于某种外表形态了!
虽然,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外表并不代表本质。有人外表美丽,内心却很污浊;有人肢体残缺,却有一颖金子般的心灵。演员出身的江青,她外表美丽,但在这美丽的外表掩盖下的却是一付毒辣的心肠,一颗篡权夺位、祸国殃民的心肝。与其相反,高截位瘫痪的张海迪,凭借着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依然抒写着自己璀璨的人生,成为世人景仰的楷模。我想任何事物的内含都需要透过表象去分析,像茶一样去品味,由外在的形色而内在的茶味,品出其中的志趣、风格和精神,品出其内在的生机、兴旺和顽强,由此感染你,让你拥有更多的激情去投入生活。
品味人生,认识世界,就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思想、意志,也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次行动表现在外;一个自信的人,表面一定是面带微笑、昂首挺胸的;一个团结强大的民族,一定凝聚着无数善良、友爱、勤劳的子民。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你而前,无需过分去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请你去观察他的眼神、表情、行为动作以及精神面貌吧!这样有利于你认清眼前之人到底是值得欣赏的真美,还是只是一个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空壳。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认识事物,必先入其内,这样才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东西,才能获得第一手素材。试想没有见过马的人,怎知骏马奔驰如风?没有吃过葡萄的人又怎知葡萄的酸甜?只有深入鲜活的大千世界之中,才能对万事万物有感性认识。当我们对事物有了感性认识后,还应“出乎其外”。因为只有置身于万物之外,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看到事物之间、生活之中的差别和规律,才能体味事物的情趣。如此就做到了外表与内在的统一,从而真正了解生活的真谛,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请用心去观察我们的世界、品味我们的生活吧!
【简评】这篇议论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命题意图,其思路层次十分清晰。引入话题后,采用层层深入式结构展开论述。“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外表并不代表本质”、“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这些观点的阐述,使得文章层层深入,很有说理的力度。一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请用心去观察我们的世界、品味我们的生活吧”收结全文,明旨扣题,意味深长。
(四)对照式结构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论据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某种论据或意见来反衬另一种论据或意见,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等等,这就是对照式结构。其实,对照式结构就是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是一种形式上并列、意义上构成对比的结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对比的优点正在于此。运用对照式,目的是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使用这种结构应注意两点:
(1)对比必须强烈,能突出正确的观点或认识。
(2)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鲜明的褒贬、爱憎之情。
【经典例文】
2005年北京高考题(说“安”)
说“安”
哲人说,人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有的辉煌灿烂,光芒四射;有的碌碌无为,黯淡无光。但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前一种人是富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的人,后一种人则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
安于现状是一种保守的、不可取的人生态度,因为安于现状的人注定会平庸下去。即使一个很有才华、已经取得了成绩的人,如果安于现状,他的事业也将止步不前,甚至于黯淡下去。王安石有一篇文章《伤仲永》,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天资不错、少有才华的方仲永,如果不安于现状,而是积极进取,肯定是前途无量、大有作为的。结果因为他安于现状,最终碌碌,竟不知所终,让人扼腕。南北朝杰出的作家江淹,在写出了著名的《恨赋》、《别赋》之后,名噪士林,接交应酬遂成为日常要务,终为声名所累,此后再无佳作,留下“江郎才尽”之笑谈。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正是囚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结果葬送了大好局面,致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半途而废,留下千古遗恨。
人只有不安于现状,只有勇于进取,才能不断创造事业的辉焊,登上人生新的顶峰。愚公正是不安于现状,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提高了自己的生命质量,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愚公精神,激励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哥伦布正是有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才发现了新大陆,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工作者,正是有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才使中国有了“两弹一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路遥正是不安于现状,才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这部杰出著作,奏响了自己生命的最强音;彭总正是不安于现状,才敢为民请命,揭露时弊……
概言之,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一种高尚的品质。很喜欢古人的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在句简简单单的话里,包蕴着一种极可贵的态度和精神,那就是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
是花总要绽放一回,是水总要奔腾一回,是爆竹总要炸响一回,是金子总要闪亮一回。如果沉歇了许久,那么现在是呐喊的时候了;如果黯淡了许久,那么现在是灿烂的时候了;如果平庸了许久,那么现在是崛起的时候了。但是,不要忘记,一切成功都有赖于不安于现状,都有赖于勇于进取。
【简评】文章议论主体是典型的对照式结构。首段以两类人对比,迅速进入话题。进入议论主体后,用“安于现状是一种保守的、不可取的人生态度,因为安于现状的人注定会平庸下去”和“人只有不安于现状,只有勇于进取,才能不断创造事业的辉焊,登上人生新的顶峰”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比照论述,很有说服力。该文思路开阔,纵论古今,笔法娴熟;举史例,使文章显得厚重,思辩性强;作对比,使文章观点鲜明,说服力强;用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可读性强。
二、议论文结构布局
中心论点 |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办办办样 |
分论点(一)
|
分论点(二)
|
分论点(三)
|
分 论 点 |
分析论证 |
小 结 |
分 论 点 |
分析论证 |
小 结 |
分论点 |
分析论证 |
小 结 |
规范的议论文主体部分,建议采用并列分论点式结构,其布局如下:
借老子的话反托引论 |
【本文结构图示】
为什么 |
怎么样 |
因为“新”所以要“先” |
分论点一 |
因为“先”必然有“险” |
因为“险”反而得“安” |
分论点二 |
分论点三 |
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实在是可歌可泣的 |
敢
为
天
下
先
|
上一篇:【语文】 外国小说内容梳理[ 01-14 ]
下一篇:【语文】桥边的老人课堂研究[ 01-14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