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软件2018|ManBeTx最新动态|ManBeTx移动版

整部影片重复出现较高的这曲配乐,或许是想要传达新生和希望,但由于太有神学的意味,这历史浓汤似乎又加进了别的佐料,让人觉得不那么容易下咽。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自身成本以外,或许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在政策方面,未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也会比燃油车的扶持力度大。2017年,新东方依然在平稳地发展,受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的喜欢。会议强调,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二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尽管也有放松心情的时候,但很少有无所事事的时候。

高三生物文本研读之六;高中生物易混知识点归纳

作者:陈知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6日
 

1. 脂质与类脂

脂质: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质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质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类脂包括磷脂、糖脂、 脂蛋白、 类固醇 
2.
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3.主要能源物质、贮能物质、能源物质与ATP

主要能源物质:是指糖类物质,其中葡萄糖是所有生物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被称为重要的能源物质。

贮能物质:是指动植物脂肪,因为其CH键含量高,体积小,氧化释放能量多;其次植物体内的淀粉和动物体内的糖元(动物淀粉)被称为贮存能量的物质,因为淀粉容易被分解成葡萄糖用于供能。

能源物质:是指所有可以参与细胞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物质,几乎所有的有机物包括脂质、蛋白质和DNA等都能氧化供能。有些无机物能被生物细胞氧化产生ATP,如NH3

ATP具有两个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大于20.92KJ /mol,所以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其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所释放的能量(30.54KJ/mol)可以被细胞直接利用,故ATP被称为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4.ATPDNARNA

 构成ATPDNARNA的化学元素相同(CHONP);且结构中都含有腺嘌呤。简式如下:

5.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6.
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改良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性糖: 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 
7.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NaOH溶液)和B液(0.05g/mlCuSO4 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B液滴入2ml 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性糖的基团—CHO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NaOH溶液)和B液(0.01g/ml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8.
苏丹Ⅲ和苏丹Ⅳ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而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9.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与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显示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着色。染色对象是染色体,而不是DNA

10.细胞的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细胞的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清细胞壁、细胞核及大型细胞器的轮廓和一些折光性强的形体、颗粒和水泡。即使再高倍的光学显微镜,像细胞膜、内质网等生物膜系统和小型颗粒如中心体、核糖体等也无法看清。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等所有有形结构皆能看清楚。 
11.
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体:是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群体(一般是分生组织),又称共质体。去除细胞间质的动物组织也可以看成是原生质体(可制成细胞悬浮液)。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12.
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13.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是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穿插其中的生物特有的膜结构。

生物膜系统:是指真核细胞内全部有序的生物膜集合,即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的全部生物膜。

14.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将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和芽,进而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该过程利用的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培养基中除了必需矿质元素外,还应该加入一些有机物(如蔗糖、甘氨酸等)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该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只进行细胞的增殖,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15.叶绿体色素与花青素

叶绿体色素:普遍存在于叶肉等绿色细胞中,主要有两类共四种: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溶于丙酮和酒精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可以用萃取法提取和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少数叶绿素a分子)太阳光能(红光和蓝紫光)的作用。

花青素:是存在于植物液泡中的色素,是水溶性有机物质,颜色可以随着细胞液的PH变化而改变。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瓣和果实等表皮细胞里,具有吸引昆虫、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作用。

16.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17.
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18.
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粒:组成中心体。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19.
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20.B
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
 
B
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T
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 腺内发育成T 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21.
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22.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裂: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4.
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
 
扩散作用:一般是指自由扩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质的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由运动,如CO2O2H2O、胆固醇、甘油等物质。这种运动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对它做功(不耗能的)。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可以说是自由扩散,又可以说是渗透。而CO2O2等物质的扩散只能是自由扩散而不能称为渗透。
 
25.
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26.
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27.
呼吸运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运动:指胸腔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8.
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与兼性厌氧型 
自养型与异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前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满足自身的需要。根据合成有机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异养型没有这种本领,只能依赖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 
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异化作用的三种类型。需氧型是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摄取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维持生命活动。厌氧型是在缺氧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兼性厌氧型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9.生长素、生长激素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圆褐固氮菌也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可以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所以生长素类似物可以用作除草剂。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是人或动物的重要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如果人小时候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

秋水仙素: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0.
侏儒症与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厘米,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
 
31.
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反射与反射弧 
中枢神经(系统):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简称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如大脑皮层和脊髓灰质以及小脑和脑干中的神经核。其中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分成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和言语区等,控制条件反射;脊髓为低级中枢,管理非条件反射。内分泌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脑干中还有其他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和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枢,也属于低级中枢。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和条件反射(后天性)两种。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根本依据是中枢性质,即高级中枢参与的是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2.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神经系统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结构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周围有很多较短的突起称为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中枢,引起中枢兴奋的神经元称为感觉神经元。反射弧的感受器一般都有感觉神经元参与,其纤维构成传入神经。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效应器的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构成传出神经,神经末梢及其末梢装置即为反射弧的效应器。

神经纤维:指神经细胞体发出的长的树突和轴突。。

神经:很多神经纤维通过神经胶质细胞结合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形成的神经纤维束称为神经,按功能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三种

神经系统:是由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

33.尿糖、糖尿与糖尿病

尿糖:是指尿液中的葡萄糖。

糖尿则是指含有葡萄糖的尿液。一次大量食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胰岛B细胞受损等都可以引起糖尿。出现糖尿并不一定就表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是指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引起糖类代谢紊乱,使得血糖浓度长期偏高而出现糖尿。

34.激素调节与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5.抗原、过敏原

抗原:是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并且能与机体产生的抗体或免疫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过敏原:是指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部分细胞(如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黏膜以及某些血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36.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碱基与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与核苷酸的区别为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碱基、五碳糖与磷酸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人体中的氨基酸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37.
遗传信息与密码子
 
遗传信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密码子: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38.
纯合子、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39.杂交、自交与自由交配、测交、回交和正反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豌豆)和雌雄异花(玉米)的同株授粉。广义的概念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 

自由交配:是指种群内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不受基因型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如果没有突变和迁移,只要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这个种群经过一代就可以达到遗传平衡。
测交:遗传学研究中,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杂交,所得的子一代继续与亲本相交配的一种杂交方法。

正反交:若A×B称为正交,则B×A称为反交;反之亦然。正反交是用来判断核遗传还是质遗传的重要手段。
40.单倍体与多倍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41.
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性状分离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42.
等位基因、相同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相同基因: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相同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43.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4. DNA分子杂交、杂交育种、植物细胞杂交 
DNA
分子杂交
: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那么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的双链分子。这种方法称之。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植物体细胞杂交: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

45.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子、终止密码子

启动子:是基因结构中位于编码区上游的核苷酸序列,启动子中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能够准确地识别转录的起始点并开始转录,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作用。启动子不止三个碱基。

起始密码子:m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

终止子:位于DNA上,确切地说是属于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它特殊的碱基排列顺序能够阻碍RNA聚合酶的移动,并使其从DNA模板链上脱离下来,从而使转录工作结束。

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共有三种:UAAUAGUGA。这三种密码子不是决定氨基酸的“无义密码”,而是表明一条肽链已经翻译完成。

46.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DNA
连接酶:把两条DNA链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的酶。
 
47.
腐生、寄生、互利共生、自生、竞争与捕食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从对方身上获取养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另一方不利的关系。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腐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如地衣。

自生:是指独立自由地依靠自养或异养方式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由于要求的生活条件相似,彼此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48.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增长率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成反比,不断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49.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n+1营养级同化量/n营养级同化量×100%。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措施有:(1)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2)加强种植和养殖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养、种动植物的同化效率,降低养、种动植物的呼吸消耗及充分利用上一营养级的同化产物等。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措施有:(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充分利用秸秆、动物粪便中的能量;(2)缩短食物链;(3)通过除草、治虫、灭鼠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等。

50.基因突变和突变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图变。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51.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胰岛等。内分泌腺无排泄管,腺细胞排列缺乏极性,多聚集成团块状或索状。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由血液和淋巴输送到各组织或器官中。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组织共同组成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调节方式,对机体的各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分泌腺:是进行外分泌的腺体,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由腺上皮包围起来的腺体和排泄分泌物的导管即排泄管,所以也称为导管腺。外分泌腺有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乳腺、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一般为排泄作用)。

52.负反馈和负反馈调节、正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5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来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54.无性生殖细胞与有性生殖细胞 
无性生殖细胞
:其产生不经过减数分裂,无性别之分,发育成的后代也无性别之分。无需经过两两结合,就能发育成新个体。如根霉产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细胞:其产生需经减数分裂,有性别之分,如精子和卵细胞。需经过两两结合,形成合子,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后代有性别之分。但有些不经过两两结合也能发育成新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
 
55.
囊胚与原肠胚

囊胚:是动物受精卵卵裂后,分裂球内部开始出现第一个空腔即囊胚腔时期的胚胎。此期的胚胎细胞具有较高的全能性即分化程度较低,动物细胞培养或克隆时从这个时期采集的细胞,称为早期胚胎干细胞。

原肠胚:囊胚孵化后,再进一步发育,内细胞团表层的细胞形成外胚层,下方的细胞形成内胚层。这使得胚胎称作原肠胚。
56.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57.
细胞株与细胞系 
细胞株: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当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58.
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