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力图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在对思维的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把握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一)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1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把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分阶段训练的途径和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从一线教育的角度上 讲,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既是历史教学的主战场,又是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分阶段谈谈高中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高一年级的训练 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概括能力的训练方面,基本的步骤是:第一,选择文字材料,开始时要选择对学生没有文字障碍、语言平实的课文,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补充的文献资料。第二,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概括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缩字法”和“缩意法”。第三,教师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示范。第四,学生进行模仿概括,然后交流得失,改进思路和方法后再练习。 学生在概括时,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读原文,不概括,追求的是全面;二是舍中心词,抓解释性的语言,逻辑关系主次不分。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纠正学生的偏向,促使学生在概括时能抓住核心的内容。 在记忆能力的训练方面,教师要知道,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学科的记忆应该重点是理解记忆。但是,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正处在少年和青年的过渡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理解比较抽象的历史规律、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难度较大。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需要综合多种思路和手段,比如理解记忆、机械记忆、趣味记忆等,以及各种记忆手段的相结合。我们在训练的时候本着这样一条思路进行:第一步,帮助学生理清要记忆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找准知识结构中每一层中的关键词,进行默记或背诵;第二步,第二天让学生再写出昨天记忆的内容,要求关键词准确,逻辑关系正确,其他文字意思基本通顺。 2.高二年级的训练 高二年级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 在判断能力的训练方面,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一种:判断正误。 在训练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判断历史观点、结论是否客观、正确,其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辨证地、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注意历史上的因果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等,而不是完全靠个人的主观推断。 不论学生采取什么观点,都要求说明支撑观点的理由,以论从史出,而不是简单判断。学生的前两种观点,各自倾向一方,但基本上是对“革命”和“改革”这两种社会变革形式在理解上的浅显和表面化。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认识。 第二种:判断时间。 判断一个历史现象的时间,需要对其中的要素进行提取,应该运用思维方法中的推理、判断,对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再现。基本程序是先断定它是什么现象(或物品),然后才能断定是什么时期的。 第三种:判断材料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在训练中,学生的思路大致有下列几种倾向:第一,客观,但是论据不能支持观点;第二,客观,而且论据能够支持观点;第三,不客观,但论据能够支持观点。对此,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判断。 训练判断观点或材料是否客观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观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二是判断者本身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 3.高三年级的训练 由于高三年级已经进入高考的复习阶段,所以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特别加强,主要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能力;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等。 在训练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方面,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材料是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要想真正地理解材料应该把握住两个关键:第一,题目到底问的是什么?第二,针对设问筛选材料中的观点,把握核心性的内容。 在训练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能力方面,许多资料都谈到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是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承认时势造英雄的同时也不否认杰出人物的突出作用;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地看待人物的言行;全面地、辨证地、发展地去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训练学生运用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也要从“问题”立意,从要解决的问题的角度去审视材料,这样才能保证思维的有效性。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时,教师可以展开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时机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思维自我条理训练的活动。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训练学生对自己在解决历史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思维特点、思维品质的自我察觉能力,着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卡壳了?哪些地方调换了思路?哪些地方有意外的收获?怎样突破的?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哪些地方走了弯路?哪些地方走了牛角尖,应该转换思路而没有调换?哪些地方该坚持下去却轻易放弃了等等。第二步,择要介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对照自己在第一步思维训练中出现的思维弊端,进行自我诊断,结合教师的指导提出自我矫正方案。第三步,提供问题资料,让学生运用前两步所得,有意识地地运用自己的思维巧妙地解决问题,之后总结心得体会,进行交流,教师再加以概括,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调理方案、原则,再向大家推而用之,进行强化训练或矫正训练。 三、总结和展望 1.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在实施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重要的莫过于教会学生学会思维,也就是说将如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且有意识地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历史思维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其历史思维品质。因而,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归纳法、概括法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原理,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教师要告诉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要用什么方法或原理,让学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 第二,创设环境,激发思维。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思维的自主权。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作用则是重在该肯定之处给予鼓励或表扬,在该否定之处给予指导或纠正,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动。 第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是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思维训练模式的单一化,很显然不利于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因而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模式,并辅助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各种感官,活跃其思维。 第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思维类型等各方面的不同,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训练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第五,注意思维训练的系统性和一贯性。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这就特别需要备课组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将高中三年的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整体筹划,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使其不会因教师的变更而受到影响。 第六,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有层次的,同时又是综合性的。这种层次的划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研究和确定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构、层次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和评估方式,是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 2.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高中新新万博软件2018
,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首先,从备课环节来说,教师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 备教材就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据,对历史知识结构进行合理重组,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从而构建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成功化解课时少、任务重的难题。 备方法不仅是指研究教师教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等等。 备学生则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教学环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现实需求,据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 其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突出”,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师生与生生的交流与配合。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导入新课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采用多种方法导入,如故事法、典故法、诗歌法、图示法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讲解清楚,将学习内容清晰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是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调动一切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其都得到充足的发展。 突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就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设问,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合作讨论,无疑会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培养了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还学会了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树立了自信心。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新课程强调不能将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当前,也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历史史实的掌握来说,以书面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查是有效的,但是必须考虑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考查,如撰写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辩论竞赛等,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既是对历史教师的新挑战,也是历史教师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新课程,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之中,继续探索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高中的历史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平台。
上一篇:【数学】重温高考经典 促成有效复习[ 12-30 ]
下一篇:【数学】优化课堂 提高成绩[ 12-30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