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研究主题:高二新课教学的环节优化和追问,冥思式结尾的课堂实践。根据这两个研究主题我设计了本节课。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具体说来: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4.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5.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6.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
通过秦军战歌建立情境,一个问题引入进本课“强大而勇猛的秦军彪悍的战斗力与哪一个历史上的变革有关?”。
导学案设计的第一部分就是以改革前后秦国的变化来帮助学生以列表的形式,将商鞅变法的内容予以整体的呈现,再作分解和说明。
第二部分问题链条首先就是援引一些故事和图片(例如砖画“奖励耕织”、“废井田”等),设计若干角色情境(例如“假设你是秦的商人,你会遇到哪些麻烦”),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变法的具体措施。接着出示一段吴起变法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变法的过程、涉及的领域、性质、成效以及战国时期系列变法的比较视野里,讨论和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进而于此处提出追问,组织学生谈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个性化理解。总结归纳出对于改革的普遍认识和启示,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难,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紧接着继续出示同时期的梭伦改革的内容,在中西对比中一方面提炼学生的国际格局,另外回顾之前知识的同时提出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当堂检测主要是出示相关材料,结合背景和与制度变革相关的内容,阐述商鞅变法的性质,通过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崛起的事实,并运用一些史料来论证商鞅变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史论结合的方法。
关于冥思式结尾主要思考是提出一个具有发散性思维可供辩论的历史思考题,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并能够对其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史料论证之,并作为下节课课前读书环节中的一个内容处理之。(例如“商鞅变法中的哪一个措施对后世影响最大?”)
三、课堂效果
1.有惊喜:明显这样情境多样,问题链条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探究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本节课全程学生们的情绪和关注度都十分高涨,从展示到质疑都是全身心投入,课堂氛围活跃,出现了多次的知识争鸣,尤其是关于改革认识与启示部分的追问,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充分的情境预设所以学生们的结论得出水到渠成,最后关于冥思式结尾的问题提出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甚至出现了下课后仍继续争论的情况。
2.有遗憾:在学案设计时可能过于追求学习目标的全部完成,所以在量的安排上有些过多,所以最后的冥思式结尾的处理上有些仓促,最后没能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整理。
3.要改正:第一要继续增加导学案设计时的研究,切实做到降低问题数量、降低问题难度,增加思维容量。第二要做好预习课上的指导,对于相关问题做出相应的思路引导,避免出现因为展示不足而导致的质疑过多。第三继续加强课堂引导,增加课堂紧凑性,并适时提醒学生笔记上书,增加知识检测环节,提高课堂时效性。
上一篇:[历史]小小改变,惊喜收获[ 12-25 ]
下一篇:[历史]停下来想一想也是一种进步[ 12-25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