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掀起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历史的序幕。我认为一堂课要围绕一个中心和灵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我以中国近代化为主线,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辅线,以历史细节演绎本课线索,重点解析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差异以及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难点探析两次鸦片战争促进民族觉醒的程度。旨在说明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促进中国出现了一些新认识和新现象。主要通过史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揭示战争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意识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本课我以蒋廷黻“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不肯给外国以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不肯给中国以平等待遇”这句话导入。整体为为三篇来进行:第一篇为云翻雾起——寻背景,第二篇是血雨腥风——看过程,第三篇为风雨飘摇——论影响。第一篇设疑存思: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么?为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我通过几个历史细节片段再现战争爆发前夕的中英差异,在此基础上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 48 团,茶膏 9 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
中国看西方: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 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摘自乾隆帝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国书,1793年 马戛尔尼看中国:材料四: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 150 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
中国现象:中国官场上官员恩宠不衰的法宝为“多叩头少说话”。康熙一朝的重臣明珠: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英国现象:而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出台《权利法案》形成君主立宪制。即便乔治三世竭力培植亲信,建立了国王所控制的内阁,而后年仅 24 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组成新内阁,王权受到很大削弱。 |
材料五: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 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年,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六: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
教材对于战争原因解析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结论性知识。而我通过两份礼单可以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前英国已具规模的工业经济和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巨大差异,而几则史料通过细节揭示天朝不仅盲目自大,而且对西方几乎一无所知,思想愚昧,它不是对学生灌输所谓“腐朽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等苍白、抽象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很容易通过材料和思考还原历史真相并得出正确的认识,使历史学习由“被灌输”变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了解鸦片问题的由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鸦片大量流入中国的危害,理解清政府禁烟的目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天朝的视野极其短浅和狭隘,不能平等对待世界其他文明,而同时看到两种政治现象所体现的不同政治制度,正如郑永年教授所说,一个国家的崛起正是其内部力量的一种延伸。那么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封建主义之间的对抗,就显得“有血有肉”内涵丰富了。如此一来,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细节教学就显得意义重大。
战争过程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作讲述。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中国何以战败?设置疑问:中国仅仅是因为落后而挨打?
型制 | 点火装置 | 枪长 | 弹丸重量 | 射程 | 射速 | 枪刺配置 | |
中方 | 鸟枪(前装滑膛火绳枪) | 火绳 | 2.01米 | 弹丸1钱(火药3钱) | 100米 | 1至2发/分钟 | 无 |
英方 | 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 | 摩擦燧石 | 1.166米 | 35克 | 200米 | 2至3发/分钟 | 有 |
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 | 击发枪击撞击火帽 | 1.42米 | 53克 | 300米 | 3至4发/分钟 | 有 |
————根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一: 中国军队总人数 80 万,英国远征军 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 4600 人(死 3300 人);英军伤亡 401 人(死 59 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十一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杨芳“粪桶阵”破敌,奕经“五虎制敌”, 裕谦“剥人皮”御夷 材料二:(中国)将军的参谋机构中有许多文人,在发动进攻(1 月30 日)的前10 天。将军命令他们撰写捷报。他们呈递了30 篇文章,将军按其文才大小的顺序进行了排列。 材料三: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藉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 ——《张亨甫全集》 |
材料四:“局外”观战: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满清的老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满清,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材料五: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谕耆英 |
复杂的历史现象不能单纯依靠干涩线性的历史规律来了解和解释,需要借助细节的力量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多面性。故而对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探析我先出示一副中英武器对比图表,再以一组令人膛目结舌的数据和清军匪夷所思的制敌战术以及清军纪律涣散扰民行径给学生以震撼。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不仅仅是因为落后而挨打,主要原因还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此外在此环节不能一味突显抗英清军将领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应理性看待爱国主义的内涵,清军将领在战争中表现更多的是情绪宣泄和意气愚昧,而非理性和力量。再者通过材料四使学生明白鸦片战争并未形成同仇敌忾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概念,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扮演漠不关心的局外人角色,而作为中国人的自觉意识还未形成。材料五说明清政府以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为小,以失掉天朝脸面为大,所以不能把列强帝国主义和满清封建主义绝对对立,有时细究发现满清要比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显得更无底线更令人痛恨。可见通过历史细节的再现及整合,学生们不仅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和理解历史真相,而同样重要的是在史料收集细节重现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而且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历史意识。
立足文明史观,而后我循着中国民众的觉醒这条线索借助历史细节过渡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材料一:黄仁宇:“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并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10 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材料二:时人称:“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酒房茶肆之中,亦大书‘免谈实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
材料三: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密切尔报告书》(Mitchell Report)1852年3月 |
时人认为鸦片战争战败给中国士人甚至是普通民众带来的心里冲击是巨大的,但以上几则材料帮助学生构画了战后举国上下对此不痛不痒的情态,一方面中国还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可一世,没有认真反思以图进步。所以通过这个细节学生可以了解战后民族并未真正觉醒。另外一方面,列强并不满足于即得利益,想假手战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很浅显地呈现了出来,学生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看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同时又在脑海中存下疑问:什么时候中国人才真正觉醒了?为之后内容做好铺成。战争经过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做具体讲述。而这里我选用了一段介绍圆明园的视频。使学生看到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适时渗透民族荣辱观教育。重点是战争后中国出现的变化,对此我通过一些历史细节构画一种社会现象。
材料一:1860 年 10 月,英法闯进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礼品,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音乐钟,以及各种新式火炮、枪械都原封未动的堆放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故而鲁迅先生讲:“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材料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鸿章来到上海,刚和外国军队接触,就被震撼了,感叹“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湘军将领胡林翼奉命进剿太平军,看到在长江上逆流行驶的外国轮船,船速非常快,当即“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据说,临死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天要变了”。 |
以上两则历史细节故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西方之长,窥见天朝己短,正视新型文明并促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所以说国人真正的觉醒应该是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此后各阶层为救亡强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方案,中国也真正踏上了求民主的近代化道路。
第三篇为战争结果和影响的分析,此环节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来帮助学生掌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危害。而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重点引用马克思的两段话来引发学生思考,在此环节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对鸦片战争的自我认知。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在 1853 年曾预言,现在中国被迫放弃了它的闭关自守的状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
最后我结合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参建的世博会中国馆影像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树立其民族自豪感并激励学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洗礼,意义越显重大。
总之,笔者认为历史细节教学是建立在思维过程性、创新性、问题性和主体性的心理学基础之上,其策略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并通过细节的再现及历史的真实面目的还原,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历史人物及事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独立、自由、审慎的学史态度。也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还可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的发展过程,让教学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对世界的人文关怀。
郭富斌老师说过“课堂是一种境界,一种格调,一种灵魂的搏击,一种生命的燃烧”。所以我不断努力要使历史学科成为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启蒙课程,注重其普世价值及对历史经验的反思。希望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中提升自己,在之后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上一篇:不断的学习人才能不断的进步[ 07-19 ]
下一篇: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 11-13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