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空”的层次构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郭思乐教授在论教育走向生本的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设计学生好学的教育。在这种关注学生好学、好学基本前提下的教育,从学生本身出发,以学生性格、兴趣为先,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那么,在“不从知识本身出发,而从人出发”的观点中,如何去实践,具体操作是教育走向生本、走向改变的本质环节。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先后关系的。教育也是如此,在生本教育理论逐渐体系化,系统化,更加完善和普及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现生本之路的探索中以理论核心为先导,寻找真正有利于教育本身的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生本化有一定的基础性前提,这个前提一部分基于老师,一部分基于学生。在观摩的大多数生本课堂里,小学语文居多,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的学生善思、善辩、善表达、善展示的习惯和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此基础上,高中语文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内容的学习才可以有更具深度更丰富的创作和互动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体现的是“素养”二字。语文作为一门更容易更直接体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科,在实现生本和课程再造上应该可以有更多尝试和可能性。
语文的课程再造以承载形式而言体现在导学案“装什么”,郭教授提出的“根+空”的具体模式具有很大的探讨意义。他以数学方程式作了由表及里的解释,这个模式的本质可以说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可以说是将教学的本质由教转向学。其中起到的潜在作用是学生思维的激发,以及如条件反射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与疑问确实是为人所喜爱的东西,往小了讲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自我证明,往大了讲是一种内在补给和需求。学习是本能,但学习知识并不一定是本能,那么处理这个关系,正如恰当处理“根+空”的层次一般。
语文学科而言,“根”是字与篇,“空”是引文与引篇。前者是具体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后者是实践层面和素养层面。前者要求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课本内容、课本知识进行一般化解读;后者要求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由点及面,由浅及深作出思考和书面表达,这是对知识的深度解决。由“根+空”的具体模式而来的要求语文课程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以读引思,也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理念的核心出发点。
这里的读是指阅读,在语文的“三件事”,即阅读、思考、写作中,阅读作为语文的金标准的核心地位得到基本共识,正是因为这种共识,各方各面都在提倡大阅读。到达高中阶段,阅读一定是有目的性的,这种有利于选择,有利于启发思考,有利于思想投资的目的性是必要的,并非简单理解为应试的。在形式上往往需要以问题为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那么这与低学段的兴趣阅读、扩大知识面的观看阅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与以往主张利用空余闲散的零碎时间做阅读不同,这是我在想法上做出的转变,特别在学生自身并没有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条件下不能仅仅将阅读停留在后一阶段。耿文超教师给了一个比较典型也比较好的例子—李白,学生熟悉这位诗人,读过他很多诗,了解过他的生平事例,当学生读到有关李白的文篇时,让学生去想“如果李白没有酒”、“李白和月亮哪个更让人思乡”、“谁是李白最好的朋友”等等这些问题,学生更容易对阅读作出反应,发挥联想,在问题正反面的预设上发生思维碰撞,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简单短暂的思辨的过程。
当然阅读是需要时间投入的,不仅需要时间去做引导性、思考性阅读,与其配套的便是阅读后的交流和写作,有所思有所得后的写作是对阅读最有效的反馈,也是阅读带给写作最直接的有益影响。
最后,在驻足生本、探讨“根+空”的课程再造理念之外,依然不可忽视的,便是承认差异性和尊重现实性,因为差异的存在,实践生本的具体模式、环节也不同。尊重现实性,在注重学生自主,强化素养、弱化细节的趋向中,并非不再要求基础知识和扎实功底,其实二者本不是割裂的、背离的,基础功底依旧相当重要,不能被冷落或淡化。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从我们新教师开始做起,潜心学习,不断研讨,反思实践,相信各个学科,相信一高一定能在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中踏浪前行。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