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个诗歌单元唯一一篇长篇叙事诗,以赏析、反复诵读为核心的诗歌教学中,《琵琶行》具有特殊性。其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解读空间,在诗歌语言上有可以深度赏析的句段。在学生通过初步自习自读、通过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本堂课将教学内容构建为三个基本模块,模块一为“赏典型叙事”,即通过核心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解读两位主人公的情感;模块二为“赏典型诗化语言”,即聚焦第二段音乐描写,赏析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诗歌语言盛宴;模块三为能力延伸,即迁移鉴赏《李凭箜篌引》和微写作“写古典名乐《梁祝》”。其中在内容过渡中穿插两个设问,其一为涉及到“贬官文学”的相关文人与诗句;其二为贯穿全诗的环境描写与风物描写相关诗句赏析。
在学生对此诗篇兴趣较为浓厚、学案完成情况较好的前提下,从诗歌鉴赏和生本课堂理念出发,对本次课堂教学做出一点反思和认识。
以第一个模块问题为例,展示同学在准备非常充分,讲解非常有条理的情况下,可以让同学们一起齐读一下板书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去说一说展示同学展示的为什么好;其次,在展示同学讲解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原文诗句的情况下,顺着学生的思路,找到相关的段落,让学生分人物朗读,这个过程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的分析,又注重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去感悟。整个模块一环节,以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读、学生体会为核心,教师只需要在环节上带领。
过渡提问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说的也非常好,气氛热烈,此时教师不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这个时候过多的点评其实是重复的,并且割裂了课堂的完整性、破坏了课堂的融合度。对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只需要抓住一两个非常瞩目的重点,或表扬或引导的给予点评,就能在“平静中”突出“重点”,也能让学生非常鲜明的感受到重点。因此,点评不在多,不在面面俱到,而在精妙。
本课设计分为三大鲜明的版块,课堂内容比较充实,时间安排上用力比较均匀,在学生
能够享受大容量的课堂,思维、表达等得到极大程度的激发与锻炼的基础上,需要将本课的重难点予以突出,重难点问题的设置不能大而统,需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重点问题讲解的更加有深度。实际上以重难点为突破口可以很好的为学生进行方法的提点或方法的总结与归纳,那样,课堂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既然是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那么,就不仅仅要突出读,更需要突出读的效果,以模块二为例,在学生充分赏析了第二段琵琶声乐描写的艺术性之后,教师提点这段“摹写音乐至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情写声”,音乐的波澜起伏饱含着女主人公复杂波动的情感,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配乐朗读就一样要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效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读文字,而是读情感。达到这个要求,需要教师反复的重申,引导,可以先请代表的学生读,再齐读,也可以找泛读的音频或是教师自己声情并茂的读,在多种读的形式中,才能让学生身处好的氛围,读出效果。
最后,在课堂中需要注重一些细节,对学生的板书答案要给予圈画要点;教师自己的板书要有板书设计;减少口头禅和随意性的口语;PPT背景音乐不能盖过学生的声音。
对于《琵琶行》的课堂反思不仅让自身对于此课的教学有更深的思考,对今后的其他教学更加有启示意义。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