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无限接近诗意的就是语文课堂。
语文就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就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就是草尖上那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就是空中鸟儿那最美的飞翔。人的诗意栖居,正是这种天性的自然流泻。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现实主义的写照,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那么,诗意就是一种精神的追寻。没有“栖居”,何来人生?没有“诗意”,何来真正的人生?没有“诗意”,又何来语文课堂?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融入诗意,融入一份激情,融入一股执着,融入一番思索,融入一腔胸襟,融入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融入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正所谓“诗情画意绘锦绣,世事洞明皆语文”。
我们的语文不仅要把这种诗意弥漫到教学的课堂上,还要把它播撒进学生的心灵中。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对生命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康德曾在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诗意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更是情感表达的语文。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念丰富、方法多样,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当前却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指导劳心劳神,收效甚微;学生写作训练了多年,提笔仍需千钧之力,艰难异常。同时,高中作文教学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往往投机取巧,趋向模式化,都寄希望于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地传达这一点。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作文教学在应试中基本能够达到保底分值,但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又滋长学生说假话、套话、废话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导致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下滑。基于以上问题,我常常想:何不考虑将“诗意”引入作文教学?
有人说,诗歌与少年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人说,少年情怀总是诗。高一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诗歌的热衷和偏爱。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作出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加自如,有话可说。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紧扣课本,以课本为摹本,以生活为泉源,以阅读为助力,以训练为保证,努力在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还原书本、还原生活,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书本和生活中体会到语文课程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字敏感性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2018高考英语文章出处汇总(黎静)[ 06-25 ]
下一篇:语文生本教育理论实践研习班学习汇报[ 06-25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