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节刚过,班上一位男生就隔三差五地来请病假。用这个孩子的话来说“我的身体越来越糟糕了”。
先是眼睛疼痛,流眼泪,不能长久地直视黑板。于是申请到教室外的走廊上自习,老师讲解时就进来旁听。他的母亲带他到县里各家医院就诊,都没有治好。回乡下老家休息之际,找一家诊所的大夫开了一剂中药,竟然大有好转。他就欣欣然地来复课,我和他的家长也大为高兴。
没有想到的是,好事不过三天,他又旧病复发。我通知他的母亲来学校接他。他的母亲从厂里请假风急火急地赶来,一时也是手足无措。第二天到市里的眼科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视神经衰弱,按照医生开的药方治疗,但病情不见好转。其后又转到市里另一家大型医院就诊,诊断结果和以前的大为迥异,眼病竟然是常见的结膜炎而已。
诊断过程已十分曲折,但该生诊断期间的反映同样值得关注。发病初期,他还比较乐观。我询问他的病情,他还能笑着作答。其后,症状越见严重,他一为耽误学习所扰,二为跟母亲交流时,他认为母亲对其不甚关心。他的母亲后来跟我说,第一次到市里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衰弱时,在回来的车上,他一路默默流泪。第二次到市里医院诊断为常见的结膜炎时,他心情变得较为轻松起来。但眼疾未愈,他的失眠症越来越厉害,他差不多大半个晚上都不能睡着。他跟我说,虽然每天很早就躺下,眼睛虽然闭上了,但脑子里抑制不住地胡思乱想,经常做噩梦,甚至梦到有人追杀自己的情景。有一天半夜,他从梦中突然感到胸口剧痛,猛然翻身坐起,又是一夜无眠。第二天,他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诊断的结果是没有问题。
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指甲根处颜色泛紫,慌慌张张地到医院检查。他返校后和我说,只是普通的问题。
他就医的经历似乎在告诉我,也许,他身体上的病并不严重,心理上的原因可能才是病根。
我同他的母亲、同学以及与他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交流,试图找到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他在乡下长大,从小学一年级,大约七岁就开始住读。直到初中,母亲才回来。而他的父亲,直到现在,一直长年在外,从他转述的他的爷爷对父亲的评价,这个孩子和父亲关系并不融洽。家庭的内外事务,基本上都由母亲一人操持。中考前将近一个星期,失眠症已经突显,当时就整夜难以入睡。进高中这两年来,失眠问题越来越严重。
失眠的原因来自哪里?能否对症下药?我逐一整合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细节。
他的母亲说到,每次回家,他会把楼上楼下每间房子里的灯打开。还有一个令他母亲感到诧异的事情,有一天晚上8点左右她下班回家,这个孩子正在和邻居聊天。邻居看到她回来了,就对这个孩子说,你的妈妈回来了,你不必再害怕了。而此时,这个孩子即将成年。
他的母亲还说到,基本上每次放假回家,他会缠着她,不论当时是在什么地方,还是他的母亲当时是如何忙于家务,他会一刻不停地讲述学校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班上的同学也讲过一些令他们颇有印象的细节。
这个孩子说以前的初中同学,只在乎成绩,没有人跟他玩。高一时,他跟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谈成绩,做好朋友。当时,这位同学觉得很突兀,同学间不至于此吧。
有一次,他配了一副眼镜,反复询问同寝室的室友,他的眼镜片是不是太厚,是不是有人觉得不好看。其实大家根本不在意镜片厚薄的程度。
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回家把所有房间的门打开是否缘于害怕黑暗?一个十六七岁的男生依然缺乏独处的勇气,是否缘于深深的孤独恐惧?一刻不停的不分时间场合和母亲交流,是否来自内心深处渴望被关注的呼唤?认为交友成功与否缘于成绩的好坏,是否某些经历让他对友谊产生偏执性的理解?是否缘于极度渴望与人的沟通理解?对镜片厚薄的反复确认,渴望别人的认同,是否缘于极度的自卑?
他从小就住读的生活经历,是不是一切问题的归因?带着这些问题,我想起之前读过的关于留守寄宿孩子教育方面的文章,后来又到学校图书室借来重新阅读。
37万——执行“撤点并校”政策10余年后,我国的中小学从62万所减少到37万所,其中80%都是农村学校;
45%——将近一半的小学有低年级的住校生;
6~10cm——寄宿生平均身高比同龄孩子矮了6~10厘米;
63.8%——六成以上的孩子觉得自己很孤单;
……
比起住在家里的孩子,住校生在多个调查中显示出在社交、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更多问题;另外,他们的平均成绩也比走读生更差。
尹建莉觉得,为了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至少应该为寄宿生做到这些:
首先,让学生能常常与父母见面;
其次,教师得有爱心,他们的爱心,对儿童的影响会很深;
最重要的是,学校得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有自由的滋养。不能因为他是住宿生,就把他的时间全都安排满了,一定要给孩子很多的自由,让他能支配自己的时间,去玩耍,去读书,或者是去购物。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死,对管理来说是简单了,但是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最后,一定要把图书馆建好,“如果孩子有阅读的爱好,那就等于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引自《寄宿之痛》 作者 黄昉苨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28日 12 版)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首先表示,从原则上来看,不寄宿比较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需要亲情和友情的,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陪伴很重要。”——引自《一年级》撕开寄宿之痛 教育部专家点赞
有些问题似乎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其后是期中考试,这个孩子坚持参加考试,但他在考试过后感到极为疲惫,甚至在考试当中的一天中午掩面流泪。当天中午孩子的母亲赶来学校看望他,然后我们商定下午会同孩子的爷爷(据其母亲介绍,孩子和他的爷爷交流比较好)一起来商量考试后的孩子帮扶事宜。
在当天下午的交流沟通前,我把想好了的几点和家长务必沟通到位的和必修向家长进一步了解的事情写在笔记本上,以备漏掉要点。
当天下午,我们在学校阅览室坐定。我从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情况两个方面向家长做汇报,尤其是心理方面,我从学校进行的心理筛查反馈的孩子情况和孩子的自我评价两个方面着重讲了孩子目前的心理困境。然后向家长询问孩子的情况。比如与父母的关系、住宿生活、在家中的言行举止、放假后他的身心状态等等。家长语焉不详,其实也在我的预料之中。许多细节,我们往往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何况是隐藏内心深处的事情呢。这一次正好是一个机会,我们的聊谈能让家长知晓孩子的心理状态,逐步了解我们的不以为意中存在的大事。
我们的聊谈继续着,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孩子来到了我们坐的地方。他带着鸭舌帽(因为之前医生说他火气重,要他剪短头发),手撑着额头,眼神看不清,但是他面部肌肉的抽搐依稀可见。然后他哭着说:“今天的考试,那么大的字,我却一个都看不清。我的眼睛瞎了。”他的母亲在旁边劝他,他的爷爷在旁边要他振作起来。他说:“你们不要逼我。从小你们就是这样逼我。”之后泣不成声,交谈暂时无法进行下去。
为了缓解孩子的情绪,便于孩子的身心调理,我们商定让孩子近段时间回家休息。之后接着是五一假期,这个孩子正好接着在家休养。五一假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又申请续假。想不到的是,五一假后返校上课的第一天的下午,这个孩子到了我的办公室。他依然戴着鸭舌帽,但头抬起来了,脸上洋溢着笑容。我询问他的近况。他说回去以后睡眠质量大为提高,每天上午和傍晚出去走走,回家后听一听音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午后还小睡一会。他说今天过来写请假条,等到以后来了,尽量不再请假。我看他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写着请假条,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心头。
也许,我和他的家长正好做了教育专家尹建莉所认可的:“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向,是让孩子们回归家庭。”
注:本文就身边人、身边事来写,取材虽力求客观,但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一个复杂丰富的人来说,我们永远不敢说我们的观察是客观的、全面的,更何况,描写本身也是难以穷尽事物的面貌的。因此,呈现于此的案例,仅仅只能当作参考。更令笔者担忧的是,心理问题的分析探讨,非专业人士难免肤浅,甚至谬误至极。本文,只是个人思考的粗产品,权当抛砖引玉。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