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软件2018|ManBeTx最新动态|ManBeTx移动版

当厦门地铁从经过高崎站之后,记者看到,大部分旅客都把目光投向窗外,并举起手机相机准备拍照,不一会,地铁“跃出”地面,在高架上跨海驶向集美学村,窗外碧蓝的海水海波荡漾,景致迷人。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能够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能创造出世界级的生命科技独角兽企业。所以说这些探头往往都比较明显,前面还有牌子提醒,其实是好心提醒我们踩脚刹车。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阅读之我见

作者:聂蓉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2日
 

高考改革,纵观语文试卷,全卷就是四篇大阅读加作文(另外还有语言运用三个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今年2018年语文全卷阅读量又攀新高,17年将二选一的选作题变成了两道必做题,也就是多了一道1500字左右的大阅读,但赋分只增加了1分,由25分变成了26分;18年二卷的成语、语病、衔接三道题共用一道阅读资料,又增加了500多字的阅读资料。阅读量越来越大,阅读文本越来越丰富,较之之前的阅读,新高考引领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像样的阅读,我们的学生拿什么走进考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五个必修模块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其中就阅读还特别提到“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具有广泛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达成这些目标,仅靠教材提供的65篇文章(36篇现代诗文剧、29篇古代诗词文)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必须不唯教材不唯课堂。结合学校目前实行的生本教育,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大力度地推进学生自主阅读,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无限“空间”

一、 以课本为原点,以读引读

因为高考,我们不能弃现行教材于不顾,但我们可以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在既定篇目阅读基础上进行小重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阅读深度和广度,丰润课文认知。

1.专题引读,做空课堂。

学习了必修四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后,再给学生提供《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及《自题金山画像》两首课外苏诗,并告诉学生相关创作背景,《被酒》是作者64岁时在流放之地儋州(海南)所作,后一首则是其66岁去世前两个月之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种随遇而安超逸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基础上再进行横向拓展阅读。联系之前学习过的必修二中的《赤壁赋》以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那在山水间寻找清纯和空灵,体味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享受人生的超然和豁达;再链接颍州西湖苏堤、儋州东坡井东坡肉、北宋有名酿酒师等大家较为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课外阅读,了解苏东坡的清澈、天真、从容、厚实,于此基础上再给学生提供两篇文章进行纵向阅读,一篇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篇是“拾遗”网络文章《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感受他的人生智慧,享受他的生活清欢。一文引出六文,还可引出十文八文,这样的一趟阅读下来,学生在对其诗词文赋感知的基础上,也俨然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苏轼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曾官至礼部尚书,也曾下过狱;曾多地(杭州、徐州、密州、颍州等)为知府(太守),也曾三贬以致溘死乡途;20岁登进士第,60多岁衣食不周;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美食家、旅行家;其为政有能声,生活亦达人。感慨之余,不能不生发对人生的启迪感悟。这样的阅读,相信学生一定不会以其昏昏应师昭昭,他们一定会喜欢这样的阅读从而爱上自主阅读。选择专题不在多而在精,一个月一个专题,其收获也可以很沉厚。读通读透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其认知自然不同凡人。

 

2.比较阅读,立体课堂

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活跃思想,深刻认识,提高鉴赏力。我们可以把题材相同情感迥异作品组织对读,如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与必修二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两篇都是面对美景生发人生感慨的游记抒怀,一个是“浮生如梦,秉烛夜游”,一个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同的生命态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明白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进而了解魏晋诗歌气象与盛唐诗歌气象。还可以进一步将《金谷诗序》《兰亭集序》对读,比较两晋文人的生存选择。金谷园会昼夜宴游的侈汰以及山水建筑的奢侈豪阔与石崇的务竞功名一脉相承,兰亭集会上自然清丽的茂林修竹与流觞曲水的高雅潇洒相映成趣;一个呈现富贵气象,一个更具审美情调;石崇“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是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既有对生命的感性体验,又有在对宇宙的仰观俯察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理性认识,更具哲理意味,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召。

题材一致情感同作品的对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如将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诗提供给学生,同是田园生活,都着眼于“归”字,一个是亦官亦隐,一个是弃官归隐,一个是闲适,一个是苦辛,一个是对田园风景的驻足旁观,一个是“晨光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自力耕作。捧读两幅恬美的田园画卷,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心境,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议题相同观点不同的作品更是比较阅读的座上宾如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认为“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再给学生提供同是论述六国破灭但归因为六国世家“不知天下之势也。”的苏辙《六国论》,这种对读,可以激发个性思维,避免一叶障目,认知僵化。

 

3.探究阅读,灵动课堂。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探究首先得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这不仅与学生个人积累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予诱导,培养探究意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材选修中陆游的《书愤》里对“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注释,书下只说是“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很明显这是个典故,但没说是有关,细心的同学可能会生发疑问。百度后发现这人竟然是南朝名将檀道济,然后告诉学生《张衡传》的作者范晔曾经给檀道济做过司马,也因为司马之事,范晔再迁为尚书吏部郎。让有兴趣的学生去让学生查阅有关檀道济的资料,也可以将有关范晔的纪传 “范晔,字蔚宗……”(《宋书 列传第二十九》)链接给学生,将单薄枯燥的课文丰腴生动,把空灵变得实沉。

必修《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苏洵的《六国论》也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读发现,《烛》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中的“国”,其实就是《六》中苏辙提到的塞西秦之冲、蔽山东之诸侯的韩、魏两国。看来,苏辙的观点是《左传》、孔子的进一步诠释和补充。学习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后,课文中“三矢”的故事、伶人的故事都是点到为止,对理解课文有一定影响,建议学生课外查阅,了解相关历史,深度理解作者观点,丰富认知。

 

敏于发现,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带着思想阅读,会越读越爱读,越读疑问越多,这是读书的最佳状态,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课堂上的诱导引领,使学生步入阅读的高速公路,对学生博学、审问、慎思等优良阅读品质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发展阅读素养,课内引领很关键。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以读引说,以说引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推进阅读可以争取和利用的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同时这也是最具个性化最是学生期待的阅读。

 

1.拒绝秒读,提倡深读。

目前“秒读”盛行,信息以烟尘般雾霾般不请自来,迎合了人们容身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也契合了人们在竞争激烈、急速发展的时代急功近利的渴望,其实这样的晓知天下晚闻国际的见多识广又能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作用于你?消遣式阅读缺乏深度的阅读,必将被秒读带走思考力,精神贫瘠,思想芜杂。时代的浮躁、如山的学业不能成为“秒读”的借口,我们应拒绝秒读,提倡深读。

读书既愉悦身心,又丰富认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或者作者,即使挑灯夜战夜以继日也会甘之如饴,不知疲倦为何物,毋念晨昏何时至。当我们把学生的读书兴趣撩拨起来,或者帮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向后,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他们思维僵化、言之无物声中无我了。曾听说一个学生读《哈利波特》读了大约六遍,书里的句段能大致再现。相信只要这样潜心读,一本书足矣。书不在多,贪多求快势必囫囵吞枣。

(广州归来即要求学生利用十一国庆假期人手购置2-3本自己感兴趣的“大书”并检查落实,保证每周一节晚自习既定时间阅读。)

 

2.平台分享,以读引说。

语文课前,我们的固定节目都是阅读分享,同学们轮流上台。今天一组1号,明天接力棒就交给二组2号,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五分钟,记得最长的一次将近20分钟,从不中途叫停,让学生尽兴地讲。读了苏轼的《赤壁赋》(前)后,有给大家讲乌台诗案的、有讲苏轼与王安石、苏轼与沈括的;读了徐志摩《再别康桥》后,有讲徐志摩与剑桥、与林徽因、与泰戈尔等,……这些都是对课堂内容或横或纵的拓展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习得的表现,是课堂阅读引发的兴趣延伸,这样,学生才是自己索学而不靠老师灌输,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人知之为智,己知之为慧”,人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不能因为老师的教而扼杀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天性,老师的教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自我习得是无限的。而且我发现,每个上台的学生都有底稿,并且都是提前用心准备的,(图片:冯钰婷、郭京茜、杨欣雨)比如冯钰婷的《问世间情为何物》(苏轼篇)、《<钗头凤>——错过是一瞬的永恒》(陆游篇),郭京茜的《为什么林黛玉教林姑娘,而薛宝钗叫宝姑娘》,杨欣雨的《古代婚姻大礼》,张静怡的《词牌名的来历》,石明阳的《隋炀帝的谥号》(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是为恶谥),张雪萌的《姓氏文化》(她说道我这聂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受封于聂城今河南清丰县北,因此后人以邑名为姓氏,称为聂氏)等都是缘于自己的阅读研究。如果有准备不到位的,同学们会高呼“下次再来”。记得艺术班汪晃竹在学习了《蜀相》《书愤》时我发现他对两诗中提到的诸葛亮似乎比一般同学了解得多一些,我又问他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诸葛亮,他答应了,一下课他就往图书室跑去借书结果第二节课迟到了,他第一次讲得太糙,后来等他准备充分了又给大家讲了一次。(这个学生我刚接手时你上一节课他睡一节课,上两节他睡两节,第一个星期没交给作业。但当我发现他还读了一些书后,经常课堂上让他给大家补充,后来语文课基本都是挺直身子的了)……其实学生都是爱阅读的,而且也爱把自己的认知感悟分享给他人,这是自我智慧的彰显,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当一学生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课前分享《红楼梦》时,顺势告诉他们,《红楼梦》是阳春白雪,高大上,难读难懂,要想读懂可以借助台湾作家蒋勋所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其一回对应一回(前八十回),浅入深出,通俗易懂。看了原著可能会了无痕迹,但这部书可以让我们既熟悉情节又超脱于情节,而且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是与生命的对接,是美的发掘,是人性的善良。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历人生,荡涤心灵,接受洗礼。这样的诱导之后随后又赠送了其中的一本给学生,后来发现班上好多学生都在看这套书了,而且课前分享也有几个学生生发话题。

 

3.练笔引写,实践沉淀。

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语文能力就是读和写,高考试卷就是四篇阅读加一篇作文。阅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写作沉淀思想,厚实精神;阅读是汲取,写作是释放。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集中呈现。只读不写,缺乏自我,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外阅读,我们坚持写作实践。每周练笔由开始的两篇随笔(侧重阅读类和时评类),到后来的两篇随笔加一副对联,再到现在的一篇随笔、一副对联、一首小诗(尝试写诗是学习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后顺势推进的)。练笔中的佳作我们每星期也有或多或少的分享,绝不会一个日期了之。即使有些不成熟也找出其可圈可点予以板书投影,即时点评与激励利于增强自信激发热情,经常熏染,浓郁氛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