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
1.人体的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是( )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原尿
2.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素、胆固醇
3.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4.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气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层( )
A.2 B.3 C.4 D.6
5.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完成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6.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控到无关变量的要求,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7.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
(3)正常个体的特异性免疫存在差异,如有的人体内具有抗肝炎病毒的抗体,有的人体内却没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2.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3.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
B.成人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
C.婴儿尿床与大脑皮层发育不全有关
D.高位截瘫患者既能产生尿意又能排尿
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5.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脊髓排尿中枢破坏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依次是( )
A.尿失禁、正常排尿 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 D.不能排尿,尿失禁
7.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是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__,此时Na+__________(填“内”或“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合。
8.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__________(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__________(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_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__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__________。
3.免疫调节
1.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2.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合理解释?(说明:“+”表示有,“-”表示没有。)( )
A.小明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小明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3.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关于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4.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5.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 )
A.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6.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7.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8.下图表示人体接种牛痘疫苗后,体内免疫细胞的反应过程。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
(1)牛痘疫苗相当于图中的[ ]________。
(2)图中标号②表示________,图示细胞的免疫反应称为________免疫。
(3)图中标号⑤所示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4)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体内时,图中[ ]________细胞将发挥作用,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的激素调节
1.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2.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
A.顶芽不再产生生长素
B.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C.剥圈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D.剥圈以上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
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
4.如右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 )
A.m<x<n B.x=i
C.n<x<i D.x>i
5.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6.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用胚芽鞘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IAA和NAA的不同,无关变量是IAA和NAA的浓度、胚芽鞘、生长条件等
B.本实验可以通过测量胚芽鞘的弯曲程度或伸长长度来记录实验结果
C.胚芽鞘首先要去掉尖端,排除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因为NAA产生的促进作用大于IAA,所以实验NAA的浓度可以略小于IAA的浓度
7.用燕麦幼苗作实验材料,在黑暗环境中分别进行以下两项实验:
(1)将被切下来的胚芽鞘顶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和B,紧贴在胚芽鞘顶端C的切面上。几小时后,将琼脂块取下,分别放在已切去顶端的胚芽鞘D及胚根E上(已知胚根比胚芽对生长素的浓度更敏感)。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再经过数小时后,胚芽鞘D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胚根E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如下图所示。在旋转器以适宜的速度旋转数小时后,将琼脂块X和Y取下,分别放在已除去顶端的胚芽鞘G上。
经数小时后,胚芽鞘G的生长方向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8.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试回答有关问题:
(1)通常选取一年生且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进行扦插,选带芽和幼叶枝条的目的是芽和幼叶产生的______________能促进枝条生根。选一年生枝条的目的是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某种植物倒插生根法”研究的结果。表中“方法一”指插条仅正插处理(如上图甲);“方法二”指先倒插处理(如上图乙),一段时间后,再作正插处理。
年份处理 | 处理方法 | 试验数量(枝) | 成活数量(株) | 成活率(%) |
2003年 | 方法一 | 1 000 | 663 | 66.3 |
方法二 | 1 000 | 752 | 75.2 | |
2004年 | 方法一 | 2 000 | 1 351 | 67.5 |
方法二 | 2 000 | 1 580 | 79.0 |
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丙中枝条处理的方式为用细线水平吊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X部位生出了根,则根的生长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
5.种群
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3.近几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增长型
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5.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A. B. C. D.
6.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d)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7.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分别代表每24 h、12 h、3 h换一次培养液以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它们依次是________(填曲线标号)。
(2)该图表明: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增长率______。
(3)造成曲线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变成________型曲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落的结构
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湖泊中的各种鱼类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海藻等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假定有两种植物共同生长在一个盆中,当两种植物被分开种植时,一种死掉了,另一种生长得更好。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7.下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造成图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____________(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8.深圳福田红树林是湿地自然保护区,它由滩涂、红树林、周基鱼塘等部分组成。某中学兴趣小组对红树林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态系统调研活动,请回答调研中的有关问题。
(1)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发现某种昆虫大量附着在同一棵植物树干上,这是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________分布。红树林群落中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对种群生存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成员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下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C代表________,从食物链的角度看,图中共包含了________个营养级,以藻类植物为食的小型浮游动物处在________(以图中字母回答)环节。同学们观察到黑脸琵鹭增重0.1 kg,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kg。
(4)红树林具有明显的净化污水的功能,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看,这是属于________价值,红树林对污水的净化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生物吸收等过程来完成的。
7.生态系统的结构
1.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并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全是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鹰处于第五营养级的食物链有______条。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
(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
5.下面是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如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1)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
(2)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物系统的功能
1.分析食物链: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小鱼→大鱼,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全部浮游植物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多
B.全部大鱼体内含有的能量最少
C.如果大鱼只以浮游动物为食,其数量将减少
D.浮游植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蛇处于最高营养级,该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全部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C.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黄雀体内能量的125倍
D.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3.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项中鹰获得的能量最多( )
A.草小鸟K兔田鼠K鹰
B.草昆虫K食草虫K田鼠K鹰
C.草→昆虫→青蛙→蛇→鹰
D.草→昆虫→食虫鸟→鹰
4.下图表示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①~⑥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量,其中①、②依次代表兔、狐同化的总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③/②的值可以代表兔→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
D.能量⑤都以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5.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总能量相等,甲生态系统只有次级和初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若其他因素都一样,则( )
A.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B.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C.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相等
D.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 000个个体,D种群有10 000个个体,则它们的食物链关系是( )
A.A→B→C→D B.D→C→B→A
C.C→D→B→A D.不能确定
7.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定,测出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J/(cm2·a)
| 玉米田 | 荒地 | 湖泊 |
入射太阳能 | 2 043 | 471 | 118 872 |
收获的全部有机物 | 25.3 | 4.95 | 111.3 |
呼吸 | 7.7 | 0.88 | 23.4 |
请根据表中数据,对三种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1)哪一个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什么?
(2)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哪一个具有较多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为什么?
(3)在计算入射太阳能时,生态学家一律是按照太阳能到达地面或湖面的量来计算的。这样计算入射的太阳能对哪一个生态系统造成的误差最大?为什么?
15.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据图回答:
①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__________。
②若初级消费者中,__________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
③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__________。
(3)南方某地有一片热带雨林,最初碳积蓄量为500 t/hm2,此时,总生产量每年为60 t/hm2,叶的呼吸量为25 t/hm2,枯死量为10 t/hm2,生长量为5 t/hm2。已知总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则该地的净生产量是__________ t/hm2,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是______________ t/hm2。
9.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警犬嗅寻毒品 B.蜜蜂跳舞
C.蝙蝠捕食 D.花香引蝶
2.生活于茂密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 )
A.飞翔行为 B.鸣叫声音
C.性外激素 D.鲜艳的羽毛
3.有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甲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比乙生态系统长。下列关于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
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
C.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弱
D.无法判断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是( )
A. B. C. D.
5.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6.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10.环境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如今经常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应该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①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4.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为曾用天然气作为车动力而深感“贫油国”之耻辱,然而,近期媒体报道,途经天安门的公交车均已改为油、气两用车。今天,以天然气作为车动力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
B.我国石油资源已枯竭
C.天然气燃烧后产生CO2和H2O,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
D.与开采石油相比,开采天然气不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下图是长江中下游某地区生态网络图,据此回答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上述方格中。
A.流域蓄水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
C.水土流失
D.旱涝增多
(2)为保障本地区农业良性发展,目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B.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水域和绿地面积
D.绿化造林,兴修水利
(3)砍伐森林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 0.003 7 | 0.003 7 | 0.035 | 0.035 | 0.34 |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上一篇:如何写作活动类新闻稿[ 06-22 ]
下一篇:高二英语备课组 于云姣[ 06-2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