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什么是体液,它分为哪几类?
答;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人体的唾液、泪液、胃液、尿液等是不是体液?为什么?
答;这些液体不是体液,因为这些液体有管道直接与外界相通,不是机体内的液体,而是机体外的液体。
3、什么是内环境,体内细胞的内环境可以分为哪几种?
答;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可分为
细胞名称 | 血细胞 |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管内) |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血管内) | 毛细血管壁细胞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 组织细胞 |
内环境 | 血浆 | 淋巴 | 血浆 | 血浆和组织液 | 淋巴和组织液 | 组织液 |
备注;除了前5种细胞外,其余细胞都是组织细胞
|
4、用文字和箭头来表示体液之间的转化?
答;
| |||||
5、为什么血浆中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水肿?
答; 血浆蛋白质降低,血浆中溶液浓度降低,水分由血浆向组织液渗透,组织液增多,引发水肿。
6、常见有哪些肯定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一类是只存在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RNA、DNA等;一类是机体外的物质,如各种消化酶。
7、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来比,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
答;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8、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什么有关?PH为什么能够保持稳定?
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9、外界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利用要经过哪些结构?
答;外界 气管 肺泡壁 毛细血管壁 红细胞膜 红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组织细胞膜 线粒体膜(共11层膜)
10、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要经过哪些结构?
答;组织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血管壁 肺泡壁气管 外界(共7层)
11、体外的葡萄糖被组织细胞利用要经过哪些结构?
答;消化道 毛细绒毛细胞壁 毛细血管壁 毛细血管壁 组织细胞膜(共7层)
12、什么是稳态,稳态是不是稳定不变?其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答;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管、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稳态不是稳定不变,而是相对的稳定。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
答; 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
2、反射弧的结构及作用?
结构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作用 | 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 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 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 | 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 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
结论;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任一结构损伤,反射都不能发生。
3、什么是兴奋?
答;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
4、什么是神经冲动?
答;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5、什么是静息电位?什么是动作电位?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神经细胞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这位的状态叫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神经细胞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这位的状态叫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造成Na+外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
6、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中K+外流和Na+内流是哪种运输方式?
答;都是协助扩散,因为正常细胞有吸K+和排Na+的特性,所以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的Na+高于细胞外。它们都是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一侧。
7、神经纤维中兴奋的传导方向及膜内、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什么?都具有什么特点?
答;神经纤维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兴奋部位向末兴奋部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兴奋部位向末兴奋部位;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末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都具有双向性特点。
8、什么是突触小体?什么是突触?
答;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结构组成的
9、有哪些突触类型?
答; 有轴突—树突;轴突—细胞体两种类型。
10、为什么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答;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1、各级神经中枢作用?
下丘脑 | 脑干 | 大脑皮层 | 小脑 | 脊髓 |
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 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
结论;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12、语言功能是不是就只有说话?人的言语区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答;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
W区 | V区 | S区 | H区 |
若损伤不能写字 | 若损伤,不能看懂文字 | 若损伤,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 若损伤,不能听懂话 |
13、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与什么有关?
答;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什么是激素调节?
答;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答;
腺体 | 激素名称 | 备注 |
下丘脑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此腺体分泌的激素都是蛋白质类 |
垂体 |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 此腺体分泌的激素都是蛋白质类 |
甲状腺 | 甲状腺激素 |
|
胸腺 | 胸腺激素 |
|
肾上腺 | 肾上腺素 |
|
胰岛 | 胰岛A—胰高血糖素 胰岛B—胰岛素
| 蛋白质类 |
性腺 | 卵巢—雌性激素 睾丸—雄性激素 | 固醇类 |
3、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向有哪些?
答;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去向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的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增加血糖的去向);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增加血糖的来源)
5、什么是反馈调节?
答;一人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6、什么是分级调节?
答;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受到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影响(促进作用),同时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和过低。
7、激素调节的特点?
答;微量和高效(除此还有酶);通过体液运输(区别外分泌腺分泌的物质);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有的有特定的作用对象,所有的激素都是一次性的)。
8、什么是体液调节?
答;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9、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作用途径 | 反射弧 | 体液运输 |
反应速度 | 迅速 | 较缓慢 |
作用范围 | 准确、比较局限 | 较广泛 |
作用时间 | 短暂 | 比较长 |
10、体温调节过程
11、水盐平调节过程?
注;抗利尿激素的腺体是下丘脑,垂体起贮存和释放的作用
1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4节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组成 |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免疫活性物质 | ||
|
| 吞噬细胞 | 淋巴细胞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 |
|
|
| T细胞 | B细胞 |
|
作用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
| 在胸腺中成熟 | 在骨髓中成熟 |
|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 | 第二道 | 第三道 |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如唾液、泪液、胃液等) | 体液 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非特异性 | 有特异性 |
3、特异性免疫和非疫性免疫的比较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
来源 |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
对象 | 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 |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
4、体液免疫过程
(第一次免疫)
| ||||
|
|
|
(第二次免疫)
5、细胞免疫过程
|
(第一次免疫)
| |||||||
|
|
|
|
(第二次免疫)
6、与免疫有关的细胞作用
答;
细胞名称 | 来源 | 作用 | 有无认别作用 |
吞噬细胞 | 造血干细胞 |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 有认别功能,但无特异性认别功能 |
B细胞 | 造血干细胞(骨髓) | 认别抗原,增殖分经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 有物异性认别功能 |
T细胞 | 造血干细胞(胸腺) | 分泌淋巴因子;认别抗原,增殖分经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 有特异性认别功能 |
浆细胞 |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 分泌抗体 | 无认别功能 |
效应T细胞 |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有特异性认别功能 |
记忆B细胞 | B细胞 | 认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 有特异性认别功能 |
记忆T细胞 | T细胞 | 认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 有特异性认别功能 |
7、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答;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主要作用细胞 | B细胞 | T细胞 |
免疫物质 | 特异性抗体 | 淋巴因子 |
作用对象 | 内环境中的抗原 |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
作用过程 | 见问题4 | 见问题5 |
关系 |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菌,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菌的传播感染,当寄生菌进入细胞之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
8、免疫异常有哪几种情况?
答;
| 自身免疫病 | 过敏反应 | 免疫缺陷病 |
概念 |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
注意 | 抗原的结构与自身细胞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把自身的细胞当抗原消灭。 | 一定是忆免疫的机体 | 功能不足 |
举例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皮肤荨麻疹 |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
9、免疫系统有哪些功能?
答;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为什么植物具有向光性?
答;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向光源方向生的现象叫做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素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2、如何确定胚芽鞘是否生长和是否弯曲生长?
答;能生长是能弯曲的前提,是是否能生长看尖端以下部位是否有生长素,无生长就不能生长,有生长素就能生长;是否弯曲看尖端以下部位的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均匀就直立生长,不均匀就弯曲生长。
3、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生长素起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答;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生长素起作用的部位在尖端以下部分。
4、生长素是否在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以下部位都能横向运输和纵向下运输?
答;生和素在在胚芽鞘尖端能横向也能纵向运输;在尖端以下部位只能纵向运输。
5、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答;1有光照,背光侧多于向光侧;2有重力,向地侧多于远地侧;3有向心力,远心侧多于近心侧。
6、常见胚芽鞘生长和弯曲确定
序号 | 情况 | 生长、弯曲情况 | 序号 | 情况 | 生长、弯曲情况 |
1 |
| 不生长、不弯曲 | 2 |
| 直立生长 |
3 |
| 不生长、不弯曲 | 4 |
| 向左弯曲生长 |
5 | 玻璃片
| 不生长、不弯曲 | 6 |
含生长素的 琼脂块 | 向右弯曲生长 |
7 |
| 向左弯曲生长 | 8 | 琼脂片 | 向左弯曲生长 |
7、什么叫植物激素?
答;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8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
项目 | 内容 |
化学名称 | 吲哚乙酸(由色氨酸转化而来) |
产生部位 |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
运输方式 | 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
分布 | 生长旺盛部位 |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什么叫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生长素的浓度与所起作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1)对同一器官而言,在低浓度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其促进行作用越来越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在高浓度的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来越强。(2)对不同的器官而言,其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一样,其敏感性是根>芽>茎
3、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及解除方法?
答;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使得顶芽生长素浓度适中,起促进作用,而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起抑制作用,因而,顶芽(顶枝)生长的快,而侧芽(侧枝)生长被抑制;解除方法是去除顶芽,则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就会降低,抑制就会解除。
4、为什么倒伏后植物根同下生长,而茎向上生长?
答(1)对根而言,其对生长素敏感,由于重力作用,使得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而向地侧的高浓度生长素对根起抑制作用,生长慢,远地侧的低浓度生长素起促进作用,生长快,所以根向下生长。(2)对茎而言,其对生长素不敏感,由于重力作用,使得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而向地侧的高浓度生长素对更大的促进作用,生长快,远地侧的低浓度生长素起较小的促进作用,生长较慢,所以茎向上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有哪几种?
| 方法 | 要求 |
方法一;浸泡法 | 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到一天 | 浓度低,时间长,插入深 |
方法二;沾蘸法 | 把插条基部在浓度高的药液中蘸一下,深约1.5cm | 浓度高,时间短插入浅 |
6、预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可能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需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
7、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和主要作用?
答;
名称 | 赤霉素 | 细胞分裂素 | 脱落酸 | 乙烯 |
合成部位 | 末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 主要是根类 |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 植物体各个部位 |
分布 |
|
|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
|
主要作用 |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的发育 | 促时细胞分裂 |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促进果实成熟 |
结论;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8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8、无子番茄形成原因?
形成过程 | 开花前去雄,给雌蕊套袋;给雌蕊柱头涂生长素;套袋;无子番茄 |
形成原理 | 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
染色体是否正常 | 正常 |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1、什么是物种(同一种生物)
答;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相互交配,且能产生有繁殖能力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没有后代,或后代不育。
2、什么是种群?
答;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有有以下要点,(1)有一定的时空要求,(2)要求同一物种的生物,(3)这一区域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3、什么是种群密度?
答;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什么样的生物适合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答;调查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例外),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既活动能力不强的生物。取样的关键 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样方法有哪些取样法,对结果如何处理?
答;常见的取样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于边线上的生物计数采用两边夹一角,既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最后对每个样方中的数据求出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6、什么样的生物适用标志重捕法?如何计算?
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N=第一次捕获的*第二次捕获的/第二捕获中带标记的,
7、若用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脱落了一部分,则计算值有何变化?
答;根据公式,估值会偏大
8、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如何反映种群密度的趋势
答;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
9、年龄组成有哪三种类型,它如何反映种群密度的趋势
年龄组成类型 | 特点 | 如何反映种群密度的趋势 | 种群密度的趋势 |
增长型 | 年幼的多,年老的少 |
预测 | 变大 |
稳定型 | 各年龄适中 | 不变 | |
衰退型 | 年幼的少,年老的多 | 变小 |
10、性别比例如何反映种群密度的趋势
答;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
|
|
|
|
|
|
11、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12、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有三种,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高中生物中的模型常见有哪几种?
答;常见的有概念模型、物理模理、数学模型。
2、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答;(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2)提出合理的假设,(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成立的条件 | 数学表达式 | 增长率 |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理想条件) | Nt=N0λt | 不变 |
4、“S”型增长曲线
成立的条件 | 数学表达式 | 增长率 |
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有敌害(实际条件) | S型曲线 | 先增大,K/2时增长率最大,后减小到0 |
5、什么是“K”值
答;“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与环境的好坏呈正相关。
6、怎样进行酵母菌计数
答;采用抽样检测 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到计数室底部,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来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什么是群落?
答;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它的组分是各种群群。
2、什么中丰富度?它有什么规律?
答;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它与物种种类有关,与生物的数量关系不大。越靠近热带的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结构越复杂。
3、什么是捕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数量如何变化
答;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关系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亡,二者的数量变化呈波浪线。
4、什么竞争?竞争有什么结果?
答;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5、什么是寄生?寄生有什么结果?
答;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寄生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但一般也不致命。
6、什么是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有什么结果?
答;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互利共生对双方的生物都有利,且不能离开对方而单独生活。
7、什么是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和动物的分层取决于什么因素?
答;在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什么是水平结构
答;由于地形的变化、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9、土壤中小动物用什么方法采集、调查?为什么不适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答;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不适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10、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哪两种?
答;一是记名记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种群的个全数目,这一般用于体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11、如何采集小动物和保存小动物?
答;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则可以用吸虫器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第4节 群落 的演替
1、什么是演替?
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演替的结果不一定是原来群落中的种群消失,主要是优势种群群发生变化。
2、光裸岩石如何演替到森林?
答(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3)苔藓阶段(4)草本阶段(5)灌林阶段(6)森林阶段
3、什么是初生演替,什么是次生演替?
答;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者的区别就是看演替是否从“零”开始。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
答;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物圈?
答;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群落+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全部生物(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既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
|
2、生态系统类型有哪些?
|
|
答;
| ||||||||
| ||||||||
| ||||||||
| ||||||||
| ||||||||
| ||||||||
| ||||||||
注: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稳定性一般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注意问题
答(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也一定是生产者,但除了绿色植物外,还有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藻等。某些寄生植物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例如兔丝子。(2)消费者不一定全是动物,某些寄生的植物或细菌等也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全是消费者,腐生生活的动物为分解者,例如蚯蚓为分解者。(3)分解者不一定都是细菌和真菌,一些腐生生活的动物为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在作用的细菌为生产者,寄生的细菌等是消费者。
5、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6、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答;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的链(网)状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1)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组成成分。其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其最高营养级一定是最高消费者。(2)食物网中,某一生物可占有不同的营养级。(3)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稳定。
7、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两部分。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输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什么?
答;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在作用的固定的太阳能或化学能
3、下一营养级通过捕食上一营养级之后(草—兔子;兔---狼)能量如何传递?
答;摄入量=下一营养级的粪便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4、粪便中的能量是哪一营养级的中能量组成部分?
答;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组成部分,例如兔子粪便的能量是草能量的组成部分,狼粪便的能量是兔子能量的组成部分。
5、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哪些去向?
答:有两大部分去向;(1)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储存在生物体内)
6、储存在生物中的能量有哪些去向?
答;有两部分去向。(1)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所利用。(2)被下一营养级所摄取。
7、有关能量流动中的等式?
答;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量+储存量;储存量=分解者利用量+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
8、某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向?
答;(1)呼吸作用(2)分解者利用(3)流向下一营养级
9、能量流动的特点?、
答;(1)单向的、不可逆传,也不能循环;(2)逐级递减。一般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10、为什么能量不能100%流到下一营养级?
答;因为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部分去向(1)呼吸作用(2)分解者利用(3)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1、什么是能量金字塔?数量也是不是呈金字塔?
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 量金字塔。数量不一定呈金字塔,例如;树—虫—鸟。
12、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的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到最后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
1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答;(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物质指的化学元素,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
2、物质循环的特点?
答;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用,循环的。
3、碳循环模式图?
答;
4、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过程 | 无机环境 | 生物群落 |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 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 | 生物群落内部传送 |
碳元素存在形式 | 主要是二氧化碳,其次是碳酸盐等 | 有机物 |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 | 有机物 |
5、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答;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平衡,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对策是(1)主要大力植树造林,(2)适当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什么关系?
答;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 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2、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对个体;生合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对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对群落;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在农业上有哪些运用?
(1)提高农产品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进行控制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答;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
答;负反馈调节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其大小与什么相关?
答;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其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组分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4、什么是恢复力的稳定性?
答;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的稳定性。
5、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二者大小呈什么关系?
答;一般二者大小呈负相关。抵抗力稳定性高的恢复力的稳定性低。反之亦是。
6、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力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主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7、设计并制作生太缸,观察其稳定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
|
设计要求 | 原因 |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消耗量
|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哪些?
答;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人,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
答;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即的(1)基因的多样性;(2)个体的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答;(1)潜在价值,尚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功能;(3)直接价值,有食用、药用、观赏等实用和非实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4、保护生的物的多样性有哪几种方式?
答;有(1)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易地保护,就是把何护对象的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注意哪些事情?
答;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斥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末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上一篇:项目组成果二;第二册基础知识,[ 06-22 ]
下一篇:项目组成果四;第一册基础问题[ 06-2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