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老师的两句话
——六个研究之漂读《史记》
远安一高 陈红星
记得读小学初中时,老师经常讲的两件事印象深刻。一件事是说,原始社会好啊,那时候的统治者不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争夺权利,总是会大动干戈,致使生灵涂炭。原始社会的统治者权力的交接都是实行禅让制,比如尧禅让舜,舜禅让禹等无不如此。那时候的社会是多麽和谐啊!第二件事是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如,大禹治水的敬业精神,我们后人怎么赶得上啊!
近来读《史记。五帝本纪》发现,帝喾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小儿子挚,帝挚在位治理不善,弟弟放勋取而代之,放勋就是帝尧。尧20岁继承帝位,在位70年,90岁时考虑自己的接班人。尧虽有儿子,但难堪大任,尧于是决定另选他人。在征求各位大臣的意见时,大臣们先后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共工,都被尧否决。再推荐鲧。尧采纳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九年无成。大臣又推荐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让舜代天子政事二十年后告老。考察舜的出身,从舜的祖上昌意(黄帝之子)到舜正好是第七代。
尧禅让帝位于舜,表面上看毫无私心,而实际上舜与尧同姓,他们都是黄帝的子孙,且舜成了尧的女婿。儿子不成器,就传位于女婿,这也不坏。儿子不才,如让儿子继位,儿子可能葬送帝位,这样,既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国家。让堪当大任的女婿继位,既可以保住帝位,不让外人觊觎,还能保住儿子的俸禄,也能使国家稳定,何乐而不为。
再说大禹治水。鲧受尧命治水九年不成,舜继天子位后马上将鲧流放到偏远的羽山。鲧不堪其辱其苦,很快就死了。这时,舜又再次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知道治水的艰难,先推让给契、后稷,后推让与奥陶,舜都不答应,禹只好受命。禹伤感于先父鲧治水无功而被流放致死,于是劳苦身躯,苦心焦虑,在外奔波十三年,即使是三过家门也不敢入。由此看来,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己的父亲因为没有完成尧帝的治水使命,被治罪后抑郁而死,这是前车之鉴啊,如果自己还不小心,会不会重蹈父亲的覆辙呢?自己受命在外治水,舜帝是否派人监视也未可知。由此看来,大禹治水的敬业精神,固然令人敬佩,但其心中的苦痛又几人能知呢?
不读书,真可怕,尤其是不读史书,只能人云亦云,岂不可怕又可悲!
上一篇:天亡我,非用兵之过?[ 06-21 ]
下一篇: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06-2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