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纤夫”转向“牧者”—生本教育下的教师观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生本教育培训之前,我对“生本教育”一词是完全陌生的,虽然在之前的教学中采用过高效课堂的模式,但细细反思,实际上也是完全由我来主导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并未真正体现以生为本。通过为期一周的生本教育培训,我才慢慢懂得,生本教育下的老师,不应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帮学者,不应再是拉牛上树的纤夫,而应是驱牛向草的牧者。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出现“牧者”观念,中国古代的牧者并没有去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盛之处,让它们自由的吃草,这就意味着牧者既管理着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生命活动。而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教师就充当着“牧者”的角色。
郭教授指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拥有万年之功的生命本体。对于这个本体来说,我们的教,不过是为个体成长服务的、较为重要的或必要的外部条件而已。我对此的理解是,在生本教育中,我们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绝不可喧宾夺主,绝不能再如从前的教学方式一样,机械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尊重学生这一有生命的个体,尽可能的将我们教师的活动转化为推动学生自己学的力量。那么教师如何从拉动学生学习的“纤夫”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牧者”,在认真拜读了郭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我得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转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以往的教师观,通常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师观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完全由教师拉着学生向前,这样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也吃力。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让生本教育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要转变为“牧者”,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观,用全新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郭教授指出,生本教育下的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2.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郭教授提出“有困难找学生”,我认为这一句话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生本教育课堂中,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与被尊重。在这种被尊重的激励下,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学习。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当成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敢于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相信他们有解决好问题的能力。
3.尊重差异,区别对待。正如不同的羊对草的需求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有所不同。新课改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在生本教育中应该做到区别对待,而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是做“纤夫”,还是做生命的“牧者”,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属于他们的草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我们的教育也会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
上一篇:脚踏春风看山乡(曾凤莲)[ 06-19 ]
下一篇:2018年全国“两会”的主要内容——宪法修改(黄小玲)[ 06-19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