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教育理念再一步一步的前进和更新,过去我们的中学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主体,重视老师的教。但是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中国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教育不再只关注老师的教,而更强调学生的学,不再只关心知识的教育,而更关心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只有具备强大学习能力的人,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时,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生本教育便是适合时代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生本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其实,所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很早之前就有理论支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布鲁纳“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认知学派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个体是作用于环境的,倡导学习者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和自我发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建构主义理论,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做意义的建构,并把新的知识同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
而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理论,它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许多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自动自发地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和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写作者或者说是学生的伙伴、朋友等等。
在新新万博软件2018 下,新课标也提出来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无疑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呢?
首先,我认为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应当学习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充分理解其核心内容,从内心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善根,有强大的求知欲,学习欲,也有着强大的学习潜能。
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的教学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状态、认知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选取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对个别学生要因材施教,耐心指导。
第三,创新课堂方式。在生本教育理论中,小组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组的存在,使得学生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凝聚力,方便了教师的管理。但是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的耿文超老师提出的“五伪课堂”:伪目标、伪合作、伪探究、伪点评、伪总结。很多的生本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都慢慢走向形式化、空洞化,模式僵化,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在“无政府”状态下,“灵魂游走”,无心学习,结果走向反面。
因而,虽然生本课堂中,学生讲得多,教师讲得少,但并不是说教师对于课堂可以放任不管,对于教学敷衍了事,事实上,在导学案的设置和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教师更应该多花心思,使其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的规律,探究的问题要有意义和价值,并且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而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教师和学生谁讲得多谁讲得少,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大的参与度,是否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问题。小组建设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在具体的学科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类型,让学生以兴趣组成新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或者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学习方式的不同组成小组进行训练,以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方法。
第四,改变传统的教材观。过去我们认为“教材是我们的世界”,现在我们说“世界是我们的教材”,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之外,影视作品、歌曲、经典书籍、时事新闻、图片、实物等等都可以是学生感知知识和世界的媒介,教师应当不拘泥于课本,而呈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立体的、具体可感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用技术而不被信息技术牵着走,一些知识内容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数学物理等课堂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学习,了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会思辨,理性而多元地看待问题,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路漫漫,不要心慌慌,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也很幸运在工作之初学校给我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得以了解其他地方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此行获益匪浅,希望在教学实践中能不断思考和发现。
上一篇:【历史】青年教师成长历程(张薇)[ 06-09 ]
下一篇:【历史】新进教师汇报课反思(张薇)[ 06-09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