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原课标诞生于2003年,那时信息技术刚刚在我国推广,信息技术主要还停留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也还停留在单机或局域网的水平,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也还主要关注于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着力点还在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思维的培养上。而经过14年发展后,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 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 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 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 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強、社会变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锥、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练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兼顾理念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建构、增强信息意识。
新课程在课程性质上与原来的注重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人文融合相比,重点突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和信息社会责任这些核心理念培养上面。
(二)、在课程价值上面由旧的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升级为立德树人、个性化发展、信息素养发展、新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学习创新,整体由基本能力变化为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的价值体现上。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原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学科核心素养部份,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高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二)课程目标
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守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驱使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德树人的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二)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如下表
类别 | 模块设计 | |
必修 | 模块1:数字与计算 | |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 ||
选择性必修 | 模块1:数据与数所结构 |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
模块2:网络基础 |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 |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 |
选修 | 模块1:算法初步 | |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
必修课是每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内容、选择性必修是根据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选择性必修旨在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方向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提供条件。
(三)学分与选课
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的学分为3学生,每学分18学时,共54学时,学习完成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选择性必修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学时,需36学时。学生在修满信息技术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爱好、学业发展和职业倾向,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课程。选择性必修中的“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依据,学生修完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而“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修习情况应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选修课程修习情况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模块1:数据与计算
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本模块包括“信息社会特征”、“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三 部份内容,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安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能安全、守法地应用信息系统。 模块要求能用能在信息技术实验室中搭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如依托二维码的物联网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实验指导学生来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搭建和软件安装。
(二)选择性必修模块(略)
(三)选修模块(略)
五、学业质量
高中信息学业质量水平一共有4级,每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的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不同水平之间具有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次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教学方法实施建议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2、把握学习的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项目学习应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目标,在项目实践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整体梳理各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再以阶段性教学内容(模块或者单元)为依托,提炼学生的知识后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节点设计项目的推进路径。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淡化知识单一讲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项目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整合知识,促进思维,要从“学会操作”的课堂价值取向转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5、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一般包括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等方法
6、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面向全体高中学生,根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性质和要求,考核内容以必处课程两个模块为基础,以考核要求学业质量水平2为依据,结合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命题,统一考试采用上机测试的形式,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上一篇:【信息组】僵尸的复活[ 06-08 ]
下一篇:【信息组】新课标学习后的感受及在我校的实施方法建议[ 06-08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