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两大支点,二者的交汇点在历史现场。那么,回归怎样的历史现场?如何通过不同的历史现场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自己的教学体验与感晤谈几点认识。
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藉此诗呈现了一幅静谧幽美的场景,心安豁达令人充分把握世界,心静眼界洞开令人充分认知自我。在“文景之治”一目,如果不想仅仅把这一目作为汉武帝时代的背景过渡处理,不把这一后人做的历史结论强加于学生,而是把“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景酿化,百王莫先”的均特殊历史时段,让学生自己在现场将这一盛事作为美景欣赏,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这一时期国家政策上实施开明政治,开放山泽,鼓励农桑,维护统一,安定边疆,抑制豪强,移风易俗,选拔才俊,统治者精神风貌上虚心纳谏,恭俭戒奢,引人向善,与民休息,宽厚谨严,无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政治与文化气蕴,让学生知道“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农业社会之优越,感悟“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的道德文明盛世,这如四月飞花般洒下的盛世场景娓娓呈现,使学生在平静的历史长河中观太平盛世之具象,知历史前行的深层力量,察盛世出现的历史动因,悟人类社会发展之不易,自然感受到统治者的克制与操守,人民的进取与淳朴都
是—个民族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不可或缺。 二、为问西州罗刹岸,涛头冲突近何如 元稹这句诗把“岸”与“涛”的激烈冲突十
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二者都能明确感知对方对自己的敌对、冲击,并在形象上完全不一致,冲击距离很近,现场感强烈,观察者可脱口喊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其实,历史人物之间或历史人物与环境的激烈冲突现场也一样,能使学生快速产生强烈震撼激荡,在极短的时间内会爆发出一系列新情景、新感受。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就是一种在静态的美好传统忽然土崩瓦解,动态的痛苦现实突然走来之时,瞬间掀起的历史冲突巨浪,给时人强烈的冲突感,中央与地方,士子与工商,华夏与夷狄,天下与国家,战争与和平,礼乐与僭越,道德与功利,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未来……一时之间,天翻地覆,有人梦周公望洋兴叹;有人挟理想游走天下;有人仗剑戟征服巨浪;有人观古今祭出道德伦理之名器……从而演绎出政治不断探索试验,思想文化不断冲撞争鸣,经济社会暗流涌动的伟大时代,一幕社会转型的历史冲突现场会让人迅速捕捉历史脉搏,感晤历史力量。
三、回首山河残缺,灯烬乍明还灭,肠断谁堪说
明代陈子龙这一句是说人面对被损毁的残缺、被毁灭的场景,会悲愤到极致,这是因为心里曾经有完美,目睹残缺无法自己,会生疑、生憾,会怀念完美,会追查损毁者,会追问根由。历史现场的残缺不仅是证据被破坏或遗失,历史现场伴随着时间、空间、人物的结束,必然存在残缺,但会让人深思残缺的过程,造成杜甫所言的“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的意境,这残缺不仅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冶思维,更是历史推理与想象的极大空间,是情感积累与延伸的无限空间,从现场的残缺会想到人性的残缺,时代的残缺,这恰恰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养料。圆明园复原图与大水法被焚毁遗迹图,考文垂大教堂被炸毁前的全身、被炸毁的残身、被重建的对照……能让在现场的观察者心潮起伏,感想无限,是谁?为什么?要补救吗?要补救什么?复原遗址还是人心?思想如冲出三峡之江水,一泻千里,历史的人文关怀以暖暖情愫从冰冷现场走入学生心田,进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激烈的探究欲望,历史的感动会喷涌而出。观察者往往会鲜明地感知历史运动脉搏,挖掘历史深层信息,明了历史行进的不易。电影《乱世佳人》有一个场景:在荒废的塔拉农场,土地裸露,农场栅栏千疮百孔,只有几棵枯树突兀的蜷缩在夕阳下,斯嘉丽饥饿难耐走向荒野,突然发现一株野菜,拼命地抓出来就吃,接着无力痛苦地倒在地上,然后挣扎着站立面向苍天,此时的她惨烈地对天立誓:“老天在上,为我作证。我会战胜这些事。我会渡过难关,而且永不饥饿!我家的任何人也是一样!即使是我要撒谎、偷、骗或杀人,老天在上,我将永不饥饿!”这情景简直如“寒风肃杀,雨雪飘飘,冰霜惨烈”的肃杀之境。为什么?南方经济实力远不如北方;战争主战场在南方;黑奴离去了;男人们上战场;财富耗费在战场……在这经典的凄惨场景里,学生尽可能地认识整个南北战争的前前后后,不仅仅从道德和历史规律来看问题,而是会推想战前美国人的纠结,推理战后美国的艰难重建,经历了战争痛苦的人心怎能轻易平静?在“风飚生惨烈,雨雪暗天地”的场景里,人们会想得更多想得更远。这可让学生在人类的真切经历中感知先辈故人,生长人文主义情怀,树立济世志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容易达成。
四、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陈亮此句是说,一朵花开散出淡淡香气,人们还未意识到马上会百花绽放,香气满园。其实,历史潮流往往从涓涓细流开始,历史浪花往往从一道
波纹开始,纠察历史深处的纹理,能知历史真谛。彼得一世化装游历荷、英等国,归来后所发的第一项命令竟是全国城乡男人都不许留胡子!稍后宣布不再因此砍头,但必须出钱购买留须权,并把刻着 “钱收讫”的铜牌挂在脖子上,以备随时查验!如果说这是小题大做那就错了,这恰恰是重大改革航船的试水,这决心、勇气以及见识都预示着一场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就要发生!一朵花开,却预示着“春色满园关不住”,1814年,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兵锋向西,震惊欧洲!
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这句诗表达了在持久的“北风卷地” “胡天飞雪”之时,忽然不可思议的春风徐来,繁花似锦。有很多历史现象就如此情景,平平静静的历史场景会突发变故,动人至深,恰如“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一语之景,令人突然产生激烈的直观冲击,这帆船从何而来?这模样阵势掩饰着怎样的内在?将有多少希望或不祥?学生思维的力量立刻冲破了缭绕雾嶂。
一战后,美国掌握世界黄金储量的二分之一,控制国际金融市场;1919年全美拥有汽车752万辆,到1929年,平均每四个家庭拥有1.3辆汽车;到1929年,美国电力生产增加到1170亿千瓦;电冰箱在1921年还是新品,到1929年年产90万台以上;一战结束时石油年产为8600万桶,1929年为4.39亿桶。胡佛在1928年就放言: “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贫民将在我们中间消失!”[51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引发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并持续超过五年!这晴天霹雳真的突然吗?观察危机爆发后的情形就会发现历史给予我们的道理:股票崩溃导致的信用危机,股票债券超快发展,金融不良资产大量堆积,总有出事的一天!工业指数连续下跌,企业停产,这不就是长期生产领域超快发展,盲目生产使供求失衡吗?失业人数激增,民众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导致社会混乱,极端右翼势力抬头引发政治危机,这不就是大众百姓消费不足,整个社会缺失人文和社会公平所带来的恶果吗?经济危机蔓延世界各地,形成世界性危机,这不就是二十世纪初经济全球化以来体制性、结构性缺陷导致国际市场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吗?经济全球化伊始出现的问题加重了!观经济危机现场,增长历史智慧,明了如何转危为机,学生还会继续追索历史深层的密码:人类能克服危机吗?这不止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刻,更是人文隋怀滋育繁殖的时刻。
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此句喻指人们寻寻觅觅良久而无果,而不经意地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豁然顿悟,曾经激情求索以解困惑却不得,不经意之间在忽明忽暗处得解。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演变脉络,常常让观察者迷失,但却在蓦然回首之时突然明了,或许那就是生发核心素养、感悟历史真谛的时空。
辛亥革命如何能结束两千年帝制?1911年9月28日,湖南革命同志要求原定10月6日起义时间延期10天;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起义计划泄露,主要领导人逃走或被捕;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成立起义领导机关;当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湖广总督瑞徵打破督署后墙,坐船逃走,统制张彪在司令部顽抗后退出武昌;当日深夜,北方同盟会员得知起义发生,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10月11日,清政府没有任何举动;10月12日,革命党光复汉阳和汉口,立宪党人汤化龙与起义机关合作建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汤化龙向各省立宪党人发出独立倡议;当天,清政府召开御前会议撤销瑞徵职务,令陆军大臣荫昌赴湖北镇压,荫昌故意拖延三日,以等待清廷启用袁世凯;10月18日到11月27日,湖北革命军与清军战斗41天,旗帜还飘扬在武昌,湖南、陕西、等十四省先后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苻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帝制结束!—个工程营的下层官兵四个月把清政府掀翻,肇造了民国?回首这几个月的实际历史情形就会发现,历史造就了同仇敌忾、声气相连的革命党人,历史造就
了立宪党人变为清王朝的掘墓者,历史也造就了如仓皇出逃的湖广总督瑞徵这样的公子哥,历史也造就了朝内国内严重的满汉矛盾……清王朝已经是个纸房子了,就这么轻易地被推倒了!由此观之,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之所以陡然发生,一定是极其深刻的、被人疏忽的因素潜伏已久厚积薄发而致,知微见著才可以防微杜渐!
历史学科教学一定是通过史料、文字语言和适当方法让学生直接抵达历史现场,理解核心内容,培育核心素养,是师生在不同的历史现场采用不同的方法增长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思维、深化思想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学科,又是一个没有公式定理演算步骤、没有完全终极答案的探索过程,是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在历史现场观察有智慧的故人曾经的心路和言行经历的过程。这中间最基本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在什么现场去发现、观察、思考历史?不同的现场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而这又由什么来决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教师应该有大智慧解决课堂目标、学科灵魂与方式呈现等问题。激发怎样的情趣,产生怎样的情愫,运用怎样的思维,培育和发展怎样的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的真正核心目标是什么?然后再说铺什么路,路边栽什么树,点缀什么花。让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路上深思、追索、顿悟,走向更高更美境界。
上一篇:【历史】一模成绩分析(陈平年)[ 05-04 ]
下一篇:【历史】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代述文)[ 05-04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