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教学 如何 落实 一点四面
张薇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
现在的高考引入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素材,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当然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也启示中学教学要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尤其是要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主动性,以学科知识传授为途径,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
<!--[if !supportLists]-->1、 <!--[endif]-->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比如将必修一一二单元加以比较,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知道地理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政治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从而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与伟大,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和自觉。
2、通过通史通识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对于古今中外文明有整体的把握和感性的认识。
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不要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比如对于必修三,需要对中华文化做分类的线条梳理,从文字、书画、绘画、诗歌、陶瓷、思想学派、科技发明、医学等多个方面去进行整理,使学生对于中华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音像资料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
在材料的选取上面,既要关注传统文化,也要关注当下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变化,结合当下的现实,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对克罗齐来说,时间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事物存在的外在条件;他只是精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不能把时间、也不能把过去看成是精神以外的事物。故此,我们需要把眼光投射到当下。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例与课程相关的人物或典型事件,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扬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
二、依法治国
历史应当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依法治国的观念和法律意识,历史给了我们很多材料和借鉴,在过去的人类文明当中,无论是罗马法,还是中国自己过去的法律,抑或是后来的拿破仑法典,都是法律不断完善的根源和启蒙。历史本身有教育的价值,历史教学不单单是介绍过去的人、事、物,更有责任渗透积极的具有永恒普世价值的思想观念,在介绍这些法律文件的同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是历史教学的责任之一。
在必修一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罗马法条文,分析具体的案例,认识罗马法对于罗马帝国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在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中,具体分析英美法德等国的政治建设和宪法内容,让学生知道一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也离不开宪法制定的规则。
在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中,通过课本以及课外实例的补充,展示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以后的状态,让学生知道民主法制的健全过程曲折而艰难,没有民主法制,就没有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让学生懂得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
三、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可以体现在许多课程内容当中,在历史学科中,需要指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知道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传统是可以不断被发明的,正是在一次次的改革创新当中,人类不断的进步,走向文明。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创新简单的理解为科技创新发明,更有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的创新和进步,譬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在这种新理论的指引下,新中国得以走的更高更远。创新永无止境,即使在当下中国,也仍然存在很多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的能力;
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搜集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看到每个学生的思维新意。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需要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和发现,我将认真对待教学中的疑惑和问题,积极寻求方法解决。
上一篇:2017-2018第二学期教研会发言稿[ 03-21 ]
下一篇:关于历史课程金标准的思考[ 03-2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