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素养为底色,推动导学案的二次转型
高二政治组 卢晓玲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因此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导学案以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会学、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我们有颇多收益,连续7年的高效运行就是证明。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推移,大家对课堂模式的熟悉,渐渐的我们走进模式化、套路化。现细想之下,发现我们现行的导学案大致有以下几个不足:
一、我们导学案存在的不足
(1)、从形式上来看,我们学案结构多而全。从教学目标到课堂小结、从基础梳理到结构整理、从新课导入到当堂检测,我们老师害怕学生思维不连贯、知识不全面、整理不完整而兢兢业业来编写我们的学案,这种“多而全”的学案其实并没有达到老师少教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老师经常说时间不够用,习题处理不完的最大原因。
(2)、从内容上来看,我们的学案有时候与习题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说实话这两者有时候的确是相通的,不好分开。但我个人认为,导学案存在的价值就是要老师的工作重心前移,去设计有思维梯度的情景,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就是要学生去研究、去讨论、去合作、去提出疑问、去生成知识。我们现行的导学案有一部分还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3)、从教学实践上来看,三维目标达成的并不理想。从我校实施学案导学以来,关于三维目标设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变为【能识记、能理解、会运用】,目标的指向更为明确。但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对三维目标几乎是“视而不见”,老师的教学则更多的侧重知识层面,虽然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但离教育部要求的“一点四面”(立德树人、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仍有距离。
上周与同行聊谈,偶然得知他们学校也又在进行一次改革——小班化教学,为此对老师进行课堂模式的培训。入模还需出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只有与时俱进方是取胜法宝。我校推进导学案二次转型也是这个道理。转什么?如何转?转向哪儿?结合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我校的教学实际,个人认为导学案的二次转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底色。
二、以核心素养为底色,立德树人,推动导学案的二次转型
第一、转思想,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挖掘教材,打磨情景设置,渗透核心素养,与时俱进。
简单即降低难度,我个人认为降低难度不应该指的是思维难度,从今年高考能力立意来看,我们导学案转型必须增加思维高度,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如何提高思维高度而又降低学案的难度呢?
我想解决方案有二:其一就是打磨情景设置。我们的情景设置只有取材来之生活、来自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来自学生苦恼、直击学生兴奋点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只有这样带入感很强的情景才能把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课堂,不断的思考和生成知识。比如:如果在讲“事物的两面性、适度原则”时,放开课堂让学生讨论“早恋的利与弊”讨论“班干部要不要和老师反映班级问题”等等;在讲到“道德的两难选择”时,让学生思考:“老人倒地扶不扶”、“支付宝的扶老人险要不要”等等,这样的情景学生焉能不感兴趣?有了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自然就会产生了。
其二就是再次挖掘教材,开发教材。如果教材是一个完整的剧本的话,那么我们的学案就是一个剧本的预演部分。如何让预演高潮跌宕起伏就看我们对教材挖掘有多深了。一般来讲,我们的教材都有三部分组成:正文(宋体和仿宋体)、辅助文(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次点击、文化名人等)和综合探究。在教学实践中,被大家挖掘的最充分的就是正文中宋体,最为让人忽略的就是正文中仿宋字,而这个恰好是各种思维活动在载体。还有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是对教材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是思维活动的延伸。这些在编写学案的时候都是需要二次挖掘,挖掘的越深,开发的越充分,导学案的编写越有深度。
根本即我们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上周出去培训有幸聆听了张启家老师的讲座,其中他讲到一个人坚定的宗教信仰可以使一个人固若金汤,置生死于度外,比如耶稣。现在在国际上有很多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这是不对的。在小学生入少先队员的时候就有了信仰的选择,一直到现在他们对自己的信仰都是模糊的,往往就是有行动却没有认知,因而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宣传。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哲学与生活则是引导人追寻,启迪人智慧。因而这四本书的导学案在编写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四个面应有所侧重。
开放即与时俱进,与社会相融合。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社会化,情景材料的时代感很强,这是本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比较好的一点。
第二、转结构,重内容,扬长避短,旧为新用——删繁就简,突出核心。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我们现行的学案虽说有不足,但学生接受状态尚好,抵触情绪弱,说明其中必有可取之处。比如:我们的【情景设置】、【问题链条】、【结构整理】等典型环节都为我们的教学增色不少,这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在转型的过程就是可以保留的项目和优化的模块。上周我听一位老师讲座,他说:“原来宝宝心里苦啊,宝宝是指王宝强呀!”当时,大家都笑了。高中政治课本身就具有时政性,有超强的社会化功能和时代感。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学又恰好是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这个从他们所起的组名就可以看出来,比如:一笑奈何、KO、洪荒少女等等,所以我们的学案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增加接地气的社会化的知识,可适时加入【热点聚焦】【热词由来】等延伸阅读模块,增加学生的知识背景。
对于学生经常忽略的环节【教学目标】可以改为【达成目标】,直接告知学生预习课需解决的问题必须达成;对于【教法、学法】之类,个人认为是实际操作的内容,是引导学生预习所需要的方法,可以直接删除;对于【基础梳理】板块,高一新生可以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慢慢可以剔除。对于【重难点】部分,个人认为可以在【情景设置】里直接体现,这样一来,我们学案的容量就大大缩减,学生的负担自然减轻,又有内涵,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第三、立高度,高屋建瓴,体现能力立意,彰显价值取向。高度决定视野。你处在什么位置就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要想“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会当凌绝顶”。一个好的学案必须要有较高的立意,这样它“抛砖引玉”,引出来的、生成的才可能不仅仅是我们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还有可能包括学生在讨论和对抗过程中生成的其他的知识甚至是与课堂知识相反的知识。它引起的应该是学生能力的张扬和合作中的价值取向。那么,导学案里“立德树人”毫无疑问就应该是必须具有的。
导学案的二次转型是大一高人的共同使命,以上仅是个人对导学案二次转型的一点思考和看法,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鸣凤论坛59:围绕政治核心素养 提升学科核心能力[ 12-23 ]
下一篇:鸣凤论坛61:导学案二次转型的建议[ 12-23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