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翻转课堂”的学习
上个月,学校组织人员去武汉参加了”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项目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会,本人有幸作为数学组代表,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领略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一斑,这里谈一谈学习心得,希望得到各位前辈同仁的批评指正。
九月十九日星期六,上午是来自西安高新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克讲座,主题是教改现状与教师成长机遇。高新一中是陕西省成绩最好的高中,李克吐词字正腔圆,内容富有文采,他的结论和建议都是从现状和实际出发,让人信服。他提出,环境已变,教法必变,而目的永恒,手段其次;各学校应该摒弃模式,发展自我;各教师则要目中有人,胸中有书,灵魂坚强,态度从容;从而教育出灵魂自由,思维活跃的新一代。
下午是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创始人金陵教授讲座,他主讲翻转课堂的理论与本土化实践。我最期待的是关于本土化实践的内容,尤其希望他展示一下部分实践案例,是具体操作那种,而不是实践后的成果展示。可惜是我误会了,他所谓“本土化”指的是这种课堂模式,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以及可汗学院移植到我国的“本土化”,不是我想的从理论落地到我大远安这种“本土化”。他讲的基本上都是理论和比喻,我认为他是停留在指挥者的云端上,所以看得并不够细致。下半场他展出了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并且以录屏软件为例向观众演示微课制作的便捷,我参与了他招募的一次互动,在台上按照他说的步骤操作软件,录制了一个视频,我的收获并不很多,他需要的是配合而已,而我希望得到更多我不知道的信息。晚上的作业是设计一份指数函数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因为手头没有资料,而我又追求版面的整洁,一直搞到十一二点。
20日星期天,上午是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教授讲座,翻转课堂与自主学习。果然是学院派的一贯作风:从什么是翻转课堂,发端于哪一年,来自哪一国,哪些教育理论支持,翻转课堂有些什么特征,又有哪些局限,一路严谨周密,细大不捐,接着又慢慢讲什么是自主学习,还是从概念说起,多角度阐释自主学习需要的条件等等,最后终于说到基于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了,然而我们早已兴味索然。我坚持听完了,重温了不少教育学理论,也体会到了一些做学术研究的技能,而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并没有增加多少知识。
下午是来自金陵团队的一位年轻老师为我们讲授如何使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我们带着电脑,按照他的方法操作,都get了新技能: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可惜我的电脑版本问题,有的功能无法使用。可能是我座位靠前,又被选中上台互动,我当仁不让,顺利完成。晚上的作业是基于周六的作业,继续录制一个微课视频,并设计一份学生进阶作业。我录视频的时候,因为对着电脑讲课,自言自语的感觉,极不顺畅,语言表达严重倾向书面化,弄到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放开了自己的闷骚,一通发挥,觉得极佳,但是视频渲染成MP4格式的时候,软件闪退!我在群里喊来了助教,她搞不定,又喊来一个技术员,搞定。到我提交作业,已经凌晨了。感觉还是实际操作更能收获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诚不我欺也。
21日上午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展示自己的作业。很遗憾我没有及早跟助教打招呼,所以没有拿我的作业去展示,我失去了和与会者交流的机会。这是此行一大遗憾。在台下看了其他老师们的作业,有觉得不妥的,也有觉得很值得学习的地方,最主要是看到他们上台后大方而且从容,毕竟是面对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且以前辈高人居多,我不确定我有无这种定力,会否怯场而紧张。
我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用当时金陵教授说的例子:我们听金教授的下午讲课,感觉很精彩,用力做笔记,但其实到晚上的时候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下午讲课的主要内容了,或许笔记可以唤起回忆,从而帮助自己完成作业,但还是遗漏了不少细节,以至于需要在第三天上午在安排一节作业展示课。这是传统课堂。教授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规定所有人必须课前看教授上传的视频,并在视频中穿插着做他设计好的练习,证明自己确实学懂了这些内容,讲座的时候,教授走下讲台和大家近距离交流一些课前学习时所关心的问题,或者组织大家对共同的难题进行展示和讨论。哪种上课方式更有意思,更有效果呢?第二种方式就是翻转课堂的方式。
写到这里,我想通了培训课堂上我脑子里冒出的一个疑惑----既然你们推行翻转课堂,为什么还用这种传统的讲座模式给我们讲演?为什么不组织我们大家,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来学习翻转课堂呢?啊,我现在想,原因应该不在于接受培训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所以难以组织;而在于用翻转课堂模式,就意味着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备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设计贴近大家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录制课前自学视频,课前穿插练习的设计,课堂讨论内容的把控……原来,翻转课堂看上去是更依赖学生,其实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文详述。
翻转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按照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控制自己看视频节奏,不懂的节点可以反复观看;依赖学生在课前自学——对于处于识记水平的知识点,无需集中讲授,完成老师设计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即可;老师由授课转为进行引导——设计必须具体的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课堂“自主学习检测题”和“进阶作业”,整理学生自学时反馈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和展示;对硬件设备有所要求——教师录制“微课”并上传到云端,学生登陆学习平台,在网上即时反馈学习进度和学习困惑给教师端。
当然,翻转课堂不过是一种“工具”,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才是最关键的。一,操作上,建构主义应该驱逐行为主义:机械重复,灌输并且强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绩,但师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被取代,而切合学生已有基础,填补其知识的空隙,贴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更高效的。二,理念上教育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考试机器,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起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应该培养学生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相互协作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训练解题。三,师生之间,展示讨论课上,老师应该学习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用“诘问法”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一味灌输;同时,师生关系也应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生命的牧者,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
不过,冷静地看,翻转课堂也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需要解决:
1.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问题。对于积极而且天资卓越的学生,翻转课堂无疑能更大程度激发调动他的潜能。基础教育中最常见的不是天才儿童,而是学困生,对于学困生,翻转课堂提出:微课教学以微视频取代集体面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天生在理解力方面的差距,对于识记方面的知识,投入时间就会有效果,但是在讨论课上,面对“进阶”和拔高的问题,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能从这种自由开放的课堂上获益。鉴于此,我校生本课堂提出:降难度,保兴趣,促发展,并采取分层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走班授课,庶几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率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自身自律好学的问题,另一个是教学模式本身的问题:翻转课堂似乎更适合走读制学校,因为以网络微课为主要学习材料的课前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以在家学习为主要方式。问题是,高中阶段科目多,光以看微视频论,一个视频保守计10min,六门课的自主学习光看视频就需要一个小时,显然还需要参考别的资料,并且有任务单需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加诸一个在家的、很方便玩耍的学生身上,如果他没有十分坚定的学习意志,这样的“自主学习”任务多半只是给了他又一个上会儿网、玩一会儿、放松一下的理由。基于观察,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被逼迫着学习了,让他变为一个全过程自主的学习者,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如果他真心不愿意,任何人没有办法强迫他“自主学习”。我校偏向寄宿制,生本课堂采用导学案,落实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预习课上学生在教师督促和帮扶下自主学习,面对面反馈遇到的困惑,缺点是同样需要课时支撑。
3.学生应试能力的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只存在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展示,因为强调知识的内化,课堂更多是培养运用和理解,所以骄傲的宣称消灭了所谓的“课外作业”,他们的理论家不屑计算变形上的奇技淫巧,鄙视题海战术。单以数学学科中的某些知识点而言,如果不用大量练习强化为肌肉记忆,面对考试,只拥有思维优势的学生恐怕很难发挥。这一问题,生本课堂同样面对着,我们的方法是优班统一使用一本难度适宜的练习册;并且成立项目组,为待优班设计练习册,题目来自或改编自教材课后习题。
4.教师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切合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创建:任务单必须是问题导向知识生成的,它要求用一环扣一环的具体可操作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体悟基础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之间深刻把握基础知识,最好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接着是教学微视频的录制:专家讲的是一个录屏软件或者一个手机就够,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面对镜头讲课是拘谨的。我尝试录了一个的,感觉自己的普通话都有进步了,更像朗诵,不像说人话。然后是课堂展示讨论的把控:因为课堂是发散的,一方面班级人数越多讨论越难以集中,也越容易有人游离在课堂边缘;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大的组织教学能力,更需要有“一缸水”的备课积累才能应对讨论中旁逸斜出的“水花四溅”。这就是为什么金教授不用翻转课堂模式向我们讲授“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李炳亭说教室要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比喻很生动,其实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不必要提到的其它问题。硬件设备,行政支持,社会认同……
那么,各位同仁更关心的是,结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的答案是:我们的课堂早就“翻转”了!只是我们并不使用微视频教学和在线做题——毕竟没这个条件,而我们所使用的导学案,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是一个性质的东西,展示质疑对抗,合作阳光健康,原来我们早已走在课堂改革的大路上。当然,我们走的早不一定就走在了前面,如果要作一比较,可以认为我们现在发端于“高效课堂”模式的“生本课堂”模式,是第一代的“翻转课堂”;接下来的趋势,当网络全覆盖,“微课”将得到普及,优秀的教学视频经大浪淘沙,在公共平台上被优选,那么这种依托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将得到更广泛的推行。在有了“翻转课堂”的提法之后,我们现在的做法,应该得到正面的启发,从而可以做的更加精致。
“翻转课堂”对我的启发
翻转课堂和生本课堂理念一脉相承,都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以充分调动学生为最大特点,区别在操作上,前者引入在线教育辅助课前自学,通过展示讨论深入掌握知识点为止,不设习题;后者囿于客观条件,使用导学案辅助学生自主预习,展示课后往往有习题课。下面就数学学科谈我受到的启发。
1.导学案要向“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
首先是容量。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有教学微视频配合的,它一个特点是起点低,另一个特点是紧扣学习目标,设置导向性强的问题链,而学习目标往往具体到一个知识点。这种专注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看似不全面,实则是考虑到一个课时的展示讨论,只能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不得不这样做,这样的设置是学生视角的表现,应该肯定。我们现在数学导学案容量大,有“知识链接”,有“问题链条”,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还夹杂一些较有深度的“想一想”和“典型例题”,最后“当堂检测”。学生自学一节课后,往往不能马上交导学案。我们不妨按照课时来设定导学案的容量:一节课只自学尝试解决一个知识点或一类典型问题,这个导学案所引导的知识点或问题,应试图使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包括基础知识填空,思考问题回答和基础问题解答。力求导学案即发即收,以利于我们了解学情;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那么,各栏目不妨优化。
第一是目标呈现的方式。目前的“学习目标”存在一部分是借鉴资料来的,比如《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导学案设定目标有“初步学会…严密论证的思维方法”。这里的“初步学会”是我们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要求时的参考,把这样的目标直接告知学生,意义并不大,而“思维方法”作为目标传达给学生,于他们同样不会有太大启发。翻转课堂认为,自主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落实的,所以务必设置切合学生基础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务必表述清楚明白,利于学生操作。这“两个务必”对我们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够切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参考导学案内容的难度,设置更加清楚表达,而且方便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学生是不是能将他的眼光停留一会在学习目标,从而带有明确目的去学习,而不再急切做题,以完成填空为能事呢?
第二是学法指导应该具体而切合章节内容。学生做导学案时大多懒得看“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这个栏目的产生似乎是为了顺应学校要求,但又并不完全达成了学校要求:几乎千篇一律:“预习课本Pmn,完成某某题目…优班学生全做,待优班的不做打※的…”事实上学生都知道应该是教材多少页的内容,不需要这样去提醒他翻书。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有“学习方法和建议”栏目,有类于我们的“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对此栏目,专家指出,设计任务单时,教师有建议就写,没有建议就不设此栏;如果要说点什么,就给出真正的学习方法和建议,一定要具体化,要对学生的行为有指导并且切合自学内容。比如集合运算预习,建议绘制数轴;函数单调性第一节预习,建议画函数图像从直观入手。
第三是问题链条应该优化。我们面临着学生课堂不质疑的困境,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里不及其余,重点我认为还是导学案,因为课堂是围绕导学案上的问题展开的,所以导学案的内容很有必要改变面貌出现。我们要把导学案设计得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创造环境。翻转课堂提出教师要设置问题导向的任务单,让学生通过思考并解答一个个承上启下的问题来逐步掌握知识点,达成自学目标。他们的自学任务栏目下全是问题:当然也有能从教材上抠出答案的问题;也有高难度的问题,他们有教学微视频给出辅助;也有接二连三的变式问题,但层次分明;也有开放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或者根据个人体会作答即可,但没有体会又万难作答。我们也可以尝试把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通过思考解答,自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
第四是冥思式结尾的落实。翻转课堂没有冥思清单,在自主学习任务单最后一栏是“困惑与建议”,要求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填写,没有想法可以不填;在展示讨论课结束的时候,一般由学生之间或老师给出对于展示和讨论过程的评论(专家强调是评论,而不是评价,我想,实际操作起来是差不多的意思)。事实上他们就是在做冥思式结尾。反观我们的实情,由于容量大,往往做不到冥思式结尾;导学案上有“冥思清单”栏目,或者又是填空,重复问题链条中的知识点;或者就两个横线:“我的收获有…我的疑惑是…”。起初学生努力填了,后来发现老师似乎没关注这里,所以再不管这个栏目了。我的想法是改抽象的“冥思”为实在的“错例辨析”,根据以往经验,我们在结尾处设计给出一个错误的问题解答,错误类型就来自往届学生易出的高频问题点,不拘于错误原因,让学生在旁边批评指正。
最后,怎样克服导学案习题化呢?栏目改进是形式,重要的是内容更新升级。一方面是一张导学案的容量,按学生一个课时能够吃透的量来设计;另一方面是导学案按内容分型设计。宋仕军先生在讲话中曾经说:“数学课堂中存在着一个悲催问题,就是新授课不像新授课,习题课不像习题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杂乱。对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要各归其位,各得其所:新授课扎根,习题课生长,复习课结果。”常见的传统课型一般是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三类,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不妨尝试用这三类课型的一般教学思路来做指导。
知识点的自学检测就是“新授课”,新授课就重在对概念的吸收,那么问题链条就紧扣概念的生成和概念内涵的挖掘与解构,为具体化概念内涵和外延,必要时可以配合来自教材的例题,例题解决依托自学,所以同样要设置引导问题解决的问题链,而不是只摆出一个题目,学生只好比照教材例题玩仿写句子。精简后的“当堂检测”必须控制难度,须知还有习题课在后,故新授课的当堂检测目的仅仅是对新授概念进行强化,当然,数量也不必过多。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知识点1的8个引例来自教材,意在让学生体会元素和集合的含义,那么就应该紧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来设问:①这8个例子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东西?②随取一物,能否确定此物在否所描述的范畴之内?③在此范畴内的相同之物被描述了几次,有无必要重复描述,对于例题的设置,教材中有两个,例一巩固列举法,例二体会列举法和描述法在实用上的差异。目前导学案把例一消解了,把课后一个练习引入到例二,难度加大,作为导学案例一,导学案例二则紧扣考点,设置了考察元素互异性的两个题目,未加提示——习题化了。导学案例一的做法很好,而例二的内容应该交付下一个课时。
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可以多节新授课后设置习题课导学案;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应在一个课时的新授预习课后紧跟一个习题课导学案,通过习题探究和进阶作业及时强化新授课知识。习题课一般紧扣考点和重难点,导学案不直接呈现知识点,而是典型例题,基于问题解决设计问题链条,问题链条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应该由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如上例的“导学案例二”应该在习题课导学案中呈现为例一,配以问题导向的提示,或者直接呈现错解,供学生讨论出避错策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节应该涉及到的习题,除了考察互异性,还有对描述法的应用,002号导学案知识链接2中的问题应该在此以例二出现;集合相等以例三呈现。三个典型例题引导完毕,设置当堂检测题应该是“进阶作业”,题目难度由低到高。
章节末尾,应该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复习的复习课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前一章节的内容,将知识连点成线,织线为网。前几次导学案可能需要我们设计比较详细的纲目,后续复习课导学案逐渐精简细枝末节,期间培养学生自己绘制知识结构图,导学案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用一个课时完成对前期学习的梳理工作。设置数学活动,下发纸张,要求学生梳理完毕之后命制考卷,然后互相考试,阅卷和评卷。
在充分考虑到课时化的前提下,把导学案细分作这样三种类型,实际上是对“翻转课堂”的一种本土消化。“翻转课堂”要学生在家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单,我们就搞“新授课导学案”,一节课完成知识点的吸收;“翻转课堂”有课堂预热后的“进阶作业”,我们优化为“习题课导学案”,专为对付高考设计;“翻转课堂”诘问法式的课堂模式,我们仍然上作展示课,可以是例题展示,也可以是习题展示,也可以是数学活动。
导学案如果要改,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2.教学形式不妨走向多样化
李克老师讲“翻转课堂”,说形式皆是虚妄,重在吸收其教学思想:抓住学生,更新教法。而“翻转课堂”的创始人们则很强调微课。可以这样简单来说:微课就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成果。我觉得,更新教法,不妨让教学形式多样一些,我们也可以让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一番,录制一些生动的教学微视频,在学生疲于人声教学时,放一段风格迥异的教学视频,应该可以为课堂注入一股新空气。现在网上有个张刁刁,他录制的各种“高考数学秒杀秘籍”不少人愿意付费观看,就是很成功的教学微视频,大家百度搜索“刁哥数学”,可以观摩。
另外一个思路就是数学活动。上文在谈及复习课导学案时,我说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命题考试,以作为复习课的作业。这个可操作性我想是很强的。这类的数学活动,大家集思广益,一定可以想出更多来。同时,我和董安老师曾经尝试开《数学史选讲》的校本课程,但是没人选课,大概是被这个寡淡的课程名给吓跑了,我们如果简单改个名字,叫《哪些疯狂的数学怪咖的故事》大概能骗来一部分猎奇的人,但是不是长久之计。我就想啊,数学书开篇也说了,“数学是有用的”,我们不妨好好想想,来开一个去户外搞数学活动的校本课程。比如寻找课题,搞几次统计活动;搞数学建模,解决应用问题;搞山川土地的测量;搞概率,自己设计轮盘赌。“翻转课堂”嘛,学生活动为依托嘛,我们干脆把教室都给他“翻”过来!哈哈,想想也是挺美的。
上一篇:鸣凤论坛52期:做好小研究,促成高效率(罗 成)[ 11-18 ]
下一篇:鸣凤论坛52期: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胡 辉)[ 11-18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