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授课教学的思考
高一物理组 王雁飞
在学校的校本推进年中,高一物理备课组承担的是新课教学的研究,现将我自己在新课教学中的一些感悟给各位老师做个汇报。
一、明确新授课的价值定位及目标,有的放矢。
1.保证以低起点、重过程进行新课教学,特别是高一新生应以培养兴趣为主。
2.由物理现象归纳、总结、生成物理概念、知识、规律和方法,建构物理模型。
3.物理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审题习惯、解题规范等)。
4.重点培养理解能力,认真落实三基。
二、深挖教材功能,充分利用好教材。
一方面,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这个工作。教师用书将课标、大纲上很粗的要求细化、可操作化。教师用书共有5个板块,先是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然后是本章教材概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库、补充习题。教材概述部分介绍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可为我们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参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部分则更详细的介绍了教材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和活动实施建议。补充习题和补充例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教材的有利补充,是我们编制当堂检测、习题课例题和训练题的很好的题库。
另一方面,我们应将从教材中领会到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导学案或课堂教学以恰当的形式“渗透”给学生。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教材都在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我们对这些内容的处理,也是物理学科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与知识技能目标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掌握了学科思想和方法,才能谈得上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
三、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体现物理学科特色。
物理学科虽然与生活、生产密不可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自然学科,又因为它是对现实物质运动规律的总结,所以总深深扎根于科学认识过程中,极其重视探索真理的过程与方法,它虽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需要不断地进行“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概括,学生与很多生产、生活的脱离,导致了他们学习过程中无法实现抽象、理性的概括。在教师引领下,要实现学生自主的知识构建过程,需要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实例资源,我觉得可以在以下一些方面努力。
通过学案,多媒体,为学生创建各种贴近生活的物理情景,提供更多实例素材。因为物理概念、知识、规律和方法的形成,以及物理模型的构建都是从物理现象出发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应通过我们提供和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物理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学习胡克定律,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看一看弹簧,体会弹簧的软硬来理解劲度系数;学习宇宙航行,就应该让学生看看卫星、飞船的发射过程……
以学案为主导,尽可能的多开发小实验,为学生创设探索、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进行探索,体验,加强学习的感性认识,同时以课堂展示为阵地,给学生提供展示小实验,交流学习体验的机会,既有利于概念、规律的生成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如学习了重心的概念以后,我们通过当堂检测给学生设置了自主探索的内容:寻找不规则薄板的重心位置,并要求展示这一内容的学生在展示课上展示实验探索过程,并通过实验检验所找重心是否准确;学习“将力按效果分解”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用三角支架悬挂重物时拉力的作用效果,我们设计了由手、绳和铅笔构成的三角支架,让学生亲身体验绳拉手指和铅笔戳手掌的感觉,来体会拉力的两个作用效果,甚至让学生用叉在腰间的手臂和身体做成三角支架,体会手压肘关节时压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在“学习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在学案上设置了探索环节,并在预习课上提供了足够的器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强体验;在学习“超重失重现象”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超重失重现象,并在展示课上通过实验体现出来;学习“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时,过最高点的临界问题一直是个难点,我们把平时由老师演示的过山车模型、水流星以及轻杆模型的器材都放在教室,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玩弄,展示的学生重点钻研,自主设计展示和演示思路,他们都在大家的掌声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很乐意做这些工作的,我们应当多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摆脱“物理枯燥难懂”的感觉,让他们的手动起来的同时,激活他们的脑。
四、认真组织好滚动补偿性训练,做好新课教学的有机补充。
在导学案实行两降一增的情况下,要做好知识的保温工作,使学生的学科成绩不掉队,就必须要分解教学目标,让难度缓慢上升,不搞一步到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滚动补偿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做好这个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每位老师日常教学时都要做有心人,收集学生理解、掌握不好的问题,做好学情调查,为滚动训练积累素材。2、训练内容上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很强的针对性。每次命题坚持选列知识点,再找题,提倡多做旧题的改编工作,多做一题多变,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每次训练都有新收获。
为了让学生觉得“物理不难,物理我一定学得好”,我们一直在努力着。
上一篇:鸣凤论坛37期:高效,我们永恒的追求(路尔清)[ 04-29 ]
下一篇:鸣凤论坛37期: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改革与情商教育(马涛)[ 04-29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