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师用心灵、真情和智慧去培育值得我们崇拜的人,在“大爱、大坚守和大智慧”中,去实现有“温度、温情和温暖”的师生校园生活。
---题记
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运用了一个精彩的类比: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的氛围与环境决定着教师的品质和品位。这就是著名的“泡菜理论”。作为青年教师,又该为我们自身的发展准备什么样的泡菜汁呢?
一、向上而不抱怨。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走向总量世界第二的三十年,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十年,同时也是中国人凝集力不断耗损的三十年,更中国人价值观不断扭曲和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三十年。三十年中,一切都变得太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人们在各种思潮和功利行为的涌动中,迷失了自我方向,失去了心理平衡,抱怨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一点小事,就可能成为抱怨的导火索,你抱怨我抱怨大家抱怨,抱怨得群情激昂,抱怨得昏天黑地,其实,事后细一想,就是芝麻大点事。不管你踏进师范大学之门是否是自愿的,然而,一旦你成为了人民教师,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激流勇退,放弃三尺讲台,要么勇往直前,肩负责任使命。
抱怨,是寻找借口的客观归因。有时,抱怨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偶尔为之,利于释压,但随时为之,则伤神害体,因为语言就是心灵的密码;有时,抱怨是一种不愿直面现实的自我逃避,现实很无奈,不会因为你的牢骚而改变,换一种心境和眼光,或许会春暖花开;有时,抱怨是一种不愿自我否定的本能回应,当今社会急剧变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对象个性日增,面对变化的这一切,我们必须敢于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否则就会成为套子里和果壳里的人,收缩自身的自我边界。现在,有一种声音说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缓慢,这既有学校层面制度设计缺陷的问题,但我个人觉得更主要的还是青年教师自身追求方面的问题。抱怨体制,你就是体制,抱怨社会,你就是社会,抱怨学校,你就是学校。责已之路才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因此,我们更应该抱怨的是自己,抱怨自己为什么在浮躁功利的社会中不能多一份定力,抱怨自己既然选择了教师为什么不去坚守这份职业操守。
任务,是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的大好机会。面对学校的种种活动,有的积极行动,有的人选择逃避。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对活动的不同认知结果而导致的,有人认为能力和智慧是活动中催生的,一项工作就是一个机会,想到自己必须争取这个机会;一项活动就是一次展示,想到这次我应该站在台前;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机遇,想到我冲在前面帮助解决,因而把每次活动当作发展机会,绝不放过;有的人把活动看做折腾人的苦差事,“打酱油”心态占据头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远离。我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在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这句话在很多情况下,是一剂把人推向无知和肤浅的迷魂汤。世上有横空出世的美猴王,因为那是神话,但绝没有凭空而来的体验和感悟,世上可能有不劳而获的意外之财,但绝没有坐而论道的成长和发展。
机遇,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电磁波动。同是一个层次的同班同学,同一时期进入同一所学校的同事,为什么几年、十几年后在专业方面会存在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把它归结为机遇不同。李镇西在他的从教三十年纪念会上,讲述了他成长为一名专家的七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机遇,他的机遇是恢复高考的国家好政策和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几个贵人。看看这机遇,特殊吗,我们缺乏吗。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几个班学科教学和班级等管理任务,这些工作就是学校为你提供的发展机遇,你的爱岗敬业、为人处世、团结协作、教书育人能力能否得到师生的认同,完全取决你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对每个人而言,机遇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电磁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能否接受到电磁波不在于电磁波分布是否均衡,而在于接收电磁波的人是否做好了调频准备,是否调整好了你的接收天线。从今天起,让我们在“一高因我而骄傲”的价值追求中,去实现自己和学生学校的共同成长。
二、阅读而不肤浅。
关于阅读,犹太人的作法是,滴一点蜂蜜在书上面,让婴儿爬过去舔,以此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正是有了精神食粮的滋养,才使一个在世界到处流亡的犹太民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因斯坦、冯·卡门、马克思、弗洛伊德、海涅等一个个思想、科技和文化巨星闪耀在世界的天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既是一个读书又不读书的民族,说他读书,是因为全民在读工具书,读中考的书,读高考的书,读所有应考类书,继国考高考之后,国家公务员考试又成了新的国考,国人为一个“考”字消得人憔悴;说他不读书,是因为2011年调查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4.5本,不到俄罗斯人(55本)的十分之一,只有犹太人(66本)的十五分之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何来智慧和创新,“钱学森之问”或许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痛。作为传承和创生知识的人民教师,若没有阅读这个发动机来引领自己,文化人的标签将会失去价值和意义,而文化的失落带来的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柢、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
“阅读、反思和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架马车,而阅读尤为重要。高中教师的阅读应是“杂”而不是“专”。一读教材,读教材不仅仅是读出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度解读,读出学科体系、学科思想、学科价值,读出“用教材教”,读出高位引领,读出教材背后的东西,延伸阅读到课程标准,到原著及相关评论,到主题阅读。二是读教育专著。我们都讨厌读象牙塔里专家编著的概念堆积、晦涩难懂、深奥抽象的所谓教育专著,其实,这些真的可以不读,因为,这些专著都是“不接中国教育地气”的泊来品。那么我们要读什么专著?读教育经典,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读一线教师中成长起来教育专家的教育叙事和思考感悟,如李希贵、李镇西、魏书生等。三是杂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就得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开启的学生心灵之门,光有满腔的热情或父母般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有专长,仅有某种精深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天文地理、农林医工、军事体育、政史文哲、心理伦理等丰富的知识,虽不必样样精通,却须有所涉猎。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使自己读的书始终能跟上学生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这些杂学会成为我们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无论学生谈论什么话题都能插得进去,无论学生搞什么活动都能搭得上边。
学校一直强调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阅读的价值,就象种树的价值。种树,只是为了一张书桌吗?不,种树可以不使水土流失;树又是一道好风景,是一片浓荫,可以让人遮阳避暑;可以花团锦簇、硕果累累;可以让鸟儿歌唱筑巢;可以让孩子玩耍;可以千秋傲立,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读书吧,让我们在持续的阅读中修炼出一个文化人应有的高贵灵魂。
三、合作而不单干。
有一个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大很深的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的勺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哲学家说,这就是天堂。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后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者,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上升为65%,第三个25年竟达到79%。
故事和研究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合作。要想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近几年学校出台的考核及奖励制度,加大了团队(年级组、班级、备课组)权重,淡化了个人作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政策引领,建立一个“同心同向,同行同力,共作共受”一高发展共同体。作为一名一高人,要积极成为一高共同体的建设者、推动者和维护者,主动探索“师生学习共同体”和“班级和学科发展共同体”和谐发展之路。“师生学习共同体”就是坚持“生本”教育理念,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质疑、教师点拨”四种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实现“教与学、主导和主体、探究和接受、自主与互助”的高度融合,把课堂教学由教师动力牵引这列火车转变为师生都来提供能量的动车组,师生一路高歌同行,一同幸福成长。“班级及备课组发展共同体”是以班级或者备课组的发展为终极目标,集体备班,集体备课,论事谋事,服从大局,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在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批评中,让我们的班级建设和学科建设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百花齐放之态。
不是去想学校给你添乱、添累;不是去想别人给你添堵、添烦,而是想到学校帮助你“站直”或在“扶植”你。不是抱怨“这只瓜是苦的”而扔掉它;“路上有荆棘”就绕道而行。更不是再加上一句“这个世界怎么这样?我怎么这么倒霉?”而是懂得,苦瓜、荆棘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谁都没有招你惹你。不是老想着机会怎么没有照顾我呢?而是在心中自问:我如何努力才能获得机会;不是老想着考核怎么这么差呢?而是在心中自问:我怎样尽力才不是最差的;不是老想着奖励怎么没有我呢?而是在心中自问:我必须向人家学习,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人。
学校的业绩凝集着你的汗水,学校的发展需要你的智慧。别抱怨,坚持做,上帝一定会垂青于你的。
上一篇:潘桂玲老师在第十八期鸣凤论坛上的发言[ 10-12 ]
下一篇:张敏校长在第十八期鸣凤论坛上的发言[ 10-12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